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2011年专题 >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 评论社论 > 正文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民族复兴,在文化自觉中前行
 
时间:2011-08-09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

  “那个文化觉醒后的清晨,走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从遥远西方盗来文明火种。从此,文化涅槃,文明蝶变。一个民族也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激情燃烧的七月,一位学者在深情回眸中这样评价。

  而他笔下走过90年壮阔岁月的中国共产党,同样有激情却更为理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推进文化改革,进行文化创造,共享文化成果,“七一”重要讲话中,这一面向未来的重大文化使命的提出,使得“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有了明确的方向。
 
  对文化的理解,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感受深刻。这个在西方国家“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的民族,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中华。然而,近代以来的封闭与落后,令其社会与文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深深撕裂,不仅留下苦涩的“李约瑟之谜”,甚至被西方讥为“存在即是时代的错误”。历史在残酷又深刻地揭示着一个规律:文明的兴衰起伏、文化的强弱更迭,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走向。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一次次不甘屈服的抗争与探索,都未能找到民族自救自强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理论为旗帜,用深刻的文化自觉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最终突破“三千年之未有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旗帜。而文化的先进性,不仅是一种本质属性,更成为一个动态过程。如果说,百年前的文化自觉缘于救亡图存的急迫,那么,今天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着眼于全球化趋势,也更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质。
 
  多元思潮冲击下产生的“迷惘一代”,多种价值观碰撞下的“失落的文明”,告诫我们: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必须上升到重要位置。全球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社会深刻变化时期文化的“精神纽带”,启发我们:文化的力量需要以更大发展去激活。我们固然从积贫积弱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的价值输出与话语分量还处弱势的现实,更警醒着我们:没有影响世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就绝无世界强国的梦想成真……重新认识文化、确立文化、创造文化、共享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时代文化坐标的标定、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一个国家整体力量的显现,更是一个政党引领人民前进所必需的精气神。
 
  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几年前,一生研究社会学的学者费孝通,用晚年全部学术精力为“文化自觉”鼓呼,“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在于文化的复兴”。今天,当文化的较量已成为国与国的核心竞争,托夫勒所言“一个国家硬实力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好,可能不打自败”正在变为现实。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不妨重温恩格斯的那句名言——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进步”。(吴焰)
 
 
管理维护: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网站电话:010-63192334  Email: webmaster@sasac.gov.cn
国务院国资委总机 :010-63192000   国务院国资委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100053) 京ICP备0505210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