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文化 > 正文
航天科技:以小博大刷新经营业绩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7-08-23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唯一的非金属产品制造单位,仅有30余名员工的18车间可算是“小车间”了。不过,人虽少,创造效益可一点儿也不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小车间”有些经营“大招”。

招式一:“闻风而动”抢先机

近年来,18车间一直坚持“定位高端”的发展思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理念,主攻协作产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做到“闻风而动”,提前研发了多项专利技术,在竞争中保持着独特的优势。

聚三氟氯乙烯是一种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较高刚性的塑料,主要用于低温环境中工作的火箭发动机活门等零件。这种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刚刚出现尚未在型号上得到推广应用时,就引起了18车间的关注。该车间抓住接到聚三氟氯乙烯产品民品订单的契机,以此为依托开展工艺基础研究。最终,在完成订单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的积累。

几年后,长五火箭研制生产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加注阀中的复合顶杆等产品上,设计选用聚三氟氯乙烯制作保护衬套。传统工艺是采用冷粘的方法,在复合顶杆上包覆一层聚三氟氯乙烯。由于材料特性,冷粘可靠性并不高,容易在使用中脱落。这时,18车间积累的塑化技术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调整底漆配制顺序,开发出聚三氟氯乙烯在金属上的热塑粘接工艺,做出粘接力极强的标准试样,一举拿下衬套粘接的任务,为长五火箭研制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支撑。

现在,以研制中的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为代表,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18车间抢先掌握的技术为车间争取了更多主动权,实现了“一步先,步步先”。

招式二:精打细算“抠成本”

非金属材料保质期较短。为此,车间在积极争取订单的同时,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尽量安排同原料产品集中订料,以减少浪费、保证周期。

有一次,该车间为某型号承制橡胶密封圈,由于产品需要原材料不多,生产完这批产品,材料还有相当的剩余,面临报废处理的命运。

这时,又来了一份轴保护套的新订单,设计要求保护套用另外一种橡胶材料制成,如沿用传统流程,订购材料周期长达两个月,可能失去这份订单。

该车间立刻与客户沟通,提供了两种材料的对比分析数据,建议客户更换橡胶材料。听了车间对两种材料的详细对比,客户欣然接受了更换材料的建议。这样,18车间既避免了材料的浪费、节省了成本,又保住了这份订单。

招式三:上下同心“搞推销”

由于橡胶类产品门槛低、利润高,近几年竞争十分激烈,车间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为此,18车间从主任到工艺员,都变身为“推销员”,主动出击,抢占市场。

在18车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副主任梁兵说:“近几年,我们车间‘奇奇怪怪’的订单越来越多了。”

今年,14所的设计员找到18车间主任范云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表达了想委托车间为试验件喷涂二硫化钼涂层的意思,但是试验件只有两件。没想到,范云华二话不说接下任务,还送给他一份车间的宣传册,一边热情地介绍车间能力,一边询问该设计员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需求。范云华看中的,是小订单背后潜藏的需求和长远的合作机会。

车间一直向员工强调,要有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主动向客户“推销”,在完成自身承担工作的同时,寻找新的“商机”。

今年2月,车间工艺员陈慧敏在审查一项研制产品图纸时,发现设计中要镶嵌一层非金属保护材料,车间恰好掌握相关生产技术。于是,她主动与设计人员联系。在得知该任务还未找到承制单位之后,车间便毛遂自荐,承揽下这项研制任务,为后续继续承接该类产品任务敲开了大门。今年,通过主动向设计部门推荐,18车间共争取到新研型号任务24项。

预研技术抢先机,精打细算抠成本,上下同心搞推销,18车间的“三板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车间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产品多大,炉子就要多大”,在生产的同时,18车间又开始了新的攻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