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文化 > 正文
春天故事再续新篇 “中交方案”助力雄安新区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4-08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引来各路人马蜂拥而至。雄安在哪里?当时还有不少人一头雾水。甚至有不少炒房客、企业投资人和媒体记者在漫无边际寻找中走错了路。整整一年过去了,从京雄城际铁路开工到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再到10万亩苗景兼用林建设,雄安新区的部分基建、绿化和交通项目已经上路。

作为基建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中国交建早在国家宣布雄安新区成立消息后,就立刻行动起来。2017年4月5日,公司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精神,研究部署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并决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一年来,中国交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紧跟新区发展步伐,在生态环境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综合开发和管理等领域聚集中交智慧,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千年之城”。公司上下努力奋斗,一年的工作,卓有成效。“千年秀林”工程稳步推进;白洋淀生态治理方案积极筹划;京雄城际铁路顺利开工;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打造中交样板,创造“雄安质量”

自设立以来,新区就定位为创新、智慧、绿色新城。未来新区蓝绿空间将占到70%以上,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编制好白洋淀环境治理、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规划意义重大。

2017年4月上旬,天航局率先入驻雄安,配置优势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染水土修复、绿化造林等生态环保领域聚集。

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的施工现场,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着树苗有序驶来,在打洞车“突突突”开动的背景声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一棵棵侧柏、国槐、油松等植入坑内。作为雄安新区首批招标的两个项目之一——“千年秀林”工程是“蓝绿交织”中绿色工程的第一步。和其它城市或者社区建设相反,新区将通常放在最后收尾阶段的绿化工作摆在了第一步。

从2017年11月16日开始种下9号地块第4标段第一棵树,在短短16天内,天航局成功栽种并验收42571棵树苗。全国首例平原地区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雏形渐显。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任的这方热土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1月22日,雄安新区召开2018年植树造林工作启动会议,全年计划完成10万亩苗景兼用林造林任务。

3月2日,位于雄安新区保静公路南侧的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第4标段,顺利种下第一棵国槐,拉开了天航局在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2018年春季种植工作的帷幕。该区种植总面积约一万亩,涉及两个乡镇8个村。天航局所实施的第4标段秋冬季种植任务已完成,今年春季将种植10万余株苗木。

3月3日,天航局再次中标雄安新区10万亩苗景兼用林建设项目第3标段。

这可不像普通的植树,挖个坑把树苗埋上土、浇上水就结束了。在雄安新区种下的每一棵树,从选种到种植,都有严格的规范。

每棵苗木上都挂着一个带有二维码的铝制小标牌,上面写着“雄安森林”,“这是它们的专属身份证”,中交天航局雄安新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胡保安博士说,“这个二维码链接着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通过它可查询苗木的树种、规格、位置、生长信息等,实现对苗木全生命过程监控”。

与以往项目建设不同的是,新区的造林工程还吸收了众多当地村民参与,让人民群众在植树造林中有充分获得感。参与“千年秀林”造林项目的雄县昝岗镇邢岗村村民姚增怀说:“植树造林让地更绿了,相当于在家门旁建了后花园,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子子孙孙都受益”。

东方风来满眼春,山河万里起宏图。一幅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正在雄安新区徐徐展开。未来,“千年秀林”将成为新区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是新区的绿色生命线和新区百姓的根本福祉所在。

唤醒淀泊风光,打造生态新区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一马平川的京津保腹地,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旁,伴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大幕开启,中国交建以做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急所的责任承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的姿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白洋淀湿地被称为“华北之肾”,水域面积约366平方公里,为调节周边气候、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出现水质下降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影响了白洋淀的生态调节功能。充足的生态补水,将对改善雄安新区水资源环境、促进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挥重要作用。

从2017年5月开始,天航局就组织30余人参与河北省政府、中科院组织的白洋淀治理规划编制专家营,全程参与服务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中交方案”。对淀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开展现场踏勘,并组织专家队伍对流域综合治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工艺、装备进行可行性研究。

中国交建已对全淀区362平方公里进行了航拍,形成了带坐标点的正向映射图,并对淀区、唐河污水库进行了钻孔取样勘察作业,这将为新区规划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017年10月17日,中国交建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联合研究的水环境中心实验室(雄安)成立,用精确的实验数据指导精细化施工。

“经历对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的探索,我们要系统总结成套的技术经验,培养一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形成中交模式,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天航局雄安新区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焦培林表示。

“为雄安新区打好蓝绿交织的底色,才能配得上这座未来之城、千秋之城!”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徐成立博士说。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重要基础是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

贯通“中交方案”,培育智慧新城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中,智慧城市建设被放在首位,任务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不仅要实现造林工程的智能化,在水环境治理领域也将按照‘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思路,构建流域治理过程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天航局雄安指挥部副指挥长邵亮表示,我们的项目管理也将首次结合大数据技术,将施工进度、质量管控等环节进行可视化操作,从而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有效把控,这将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有质的飞跃。

目前,一航局已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构想落地,承建了新区预制装配式的道路;公规院在积极探索设计新区的智能交通方案。2月28日,二航局参建的京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京雄高铁开通后,可实现30分钟从北京城区到达雄安新区。

“我们要提供的是一套全方位的‘中交方案’,在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中运用中交技术、体现中交水平、展示中交质量,这与雄安新区高起点、高定位的需求是完全契合的”,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岳平指出,未来,中国交建在雄安新区不只是单纯地建设传统的基础设施,更将在全程贯穿“基础设施+互联网”理念,在做任何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都要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新区建设提供一整套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交通、城市开发和管理的4S店般的综合方案,提升中国交建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据王岳平介绍,目前中国交建已在雄安新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智慧新城建设体系雏形,以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以振华重工和绿城中国为两翼,发挥振华重工制造智能装备的优势,以绿城中国作为城市开发运营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