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7400公里护送“金牌火箭”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2-27

2018年12月25日凌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轰鸣声响起,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火光喷射,呼啸着冲入云霄,以壮美的舞步划破长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家族中的“老幺”,长三丙的个头却毫不逊色,身高50米有余,有两个助推器。这样的庞然大物,即便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把它稳妥运输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面临着重重挑战,漫漫“赶考”之路上的艰辛鲜为人知。

千里护送,走过8省市

2017年初夏的四川万源,成片的油菜花已经渐欲迷人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211厂的保卫干事赵磊加急赶赴此地,去执行一项“接壳体”的任务。此时,长三丙火箭的壳体已完成生产,需运回北京,将诸多部件、零件等火箭“内脏”装入其中。

抵达万源的第二天,壳体完成装车,赵磊和同事验收之后,便全程押运,一路北上。

这是一列零担车,共有3个保温车、1个平板车、1个生活车。机车先把它从厂区“推”出去,停靠在万源火车站。之后,搭乘过路货车,在平地疾驰,遇弯道缓行。每经停大站,零担车就要变轨,寻找新的车头,等待又一次编组。

和普通车相比,保温车超高、超宽,不能钻山洞、过隧道。零担车出四川,经贵州、湖北、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最终抵达北京,1000多公里的里程硬是因为绕远道被拉长至近4000公里,走了足足半个月。

11月19日,初冬的北京寒风料峭,赵磊又接到另一项重任——护送已完成总装的长三丙火箭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接它的“大考”。于是,他踏上了绿皮车,沿先前北上的路线一路南下。

专列所经之处,土地广袤,雄浑壮阔。押运大国重器,领略大好河山,心中的情和眼中的景都让他备受鼓舞:这次押运,我必付出全力!

逢大站即停,停车必巡检

从万源至北京的零担车,中途要编组十几次。一次停车,少则24小时,多则72小时。车皮撞击力度大,可能会对火箭壳体产生影响,赵磊就要和同行的保卫干事下车检查。

保温车外部设有多个检查窗口,赵磊先是透过它们向里看,确认壳体有无扭曲,是否磕碰到车厢。保温车尾部设有小门,赵磊与总装事业部工作人员由此进入车厢,打着手电检查壳体内部。之后,他钻进四处不透风的“闷罐”,用眼看,用手摸,确认固定是否有松动,内部是否有划痕。

如此检查一节车厢,一人单独检需20分钟,两人一起检需10分钟。“夏天太阳毒辣,烤得保温车中又热又闷,一节车长26米多,高2米多,检查完一遍,我们全身都被汗浇透了。”赵磊回忆说。

从北京到西昌的专列,共有17辆车组成,规模远大于零担车,全程近3400公里,因装有火箭,押运任务更重,要求更严。尤其是装有箭体、助推器、整流罩的那些车厢,容不得半点差错。

遇到大站,专列十有八九会停车,每次平均40分钟。车未停稳,赵磊和总装事业部的6名试验队员已经备好工具,在车门口候着。一停车,武警战士即刻下车巡哨,赵磊一行便分秒必争地检查产品,把每一个固定螺栓重新加固,将每一个部件前前后后、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火速登车,驶往下一站。

“白天检查条件还好,入夜后,一是暗,二是冷,都加大了检查难度,再遇上刮大风,我们摸着‘冰疙瘩’,浑身冻得直哆嗦。”赵磊说。

绿皮车上过生日,几片菜叶一碗面

零担车和专列上都有一节生活车,内设餐厅。在始发站,全员全程所需食粮便要配齐,中途没有补给。车上一天吃两顿,早餐9点,晚餐下午4点,每餐两荤两素。“车晃动得厉害,根本吃不下,跟一趟车我都会瘦七八斤。”赵磊笑言。

巧的是,去年生日那天,他正在押运途中。餐厅师傅特意为他做了长寿面——一碗鸡蛋面,几片青菜叶。虽然极其简单,却让他深受感动。“被记住,是幸福”,他连面带汤,喝了个精光。

火车上住的是上下铺,一人一床小被子。车轮“咣当咣当”地响动,车厢左右摇摆地晃动以及每隔几小时的下车检查,都让入睡成为难事。

车上用水紧张,要优先保证做饭。刷牙、洗脸必须节约用水,洗澡、洗衣更是绝无可能。长时间未洗澡,几个“壮汉”头油很厚,脚味很浓。一名铁路工作人员从车外一进门,就被呛得退了出去。大家见状哈哈大笑,天天在如此环境中“同呼吸、共命运”,原来早就练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领。

圣诞节的凌晨,一声巨响打破川西高原的宁静,火箭出深山,昂首天地间。回首接壳体、押火箭的两次旅程,赵磊欣慰地笑了。“为型号‘赶考’尽了一份责,我是无悔的;为发射成功出了一份力,我更是幸运的。”他说。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