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够味!一捧花椒暖“心”
——国家电投四川公司打造“彝家新寨”助推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四川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9-07-18

几年前的埂则,还是大凉山深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彝族村寨,贫穷、蔽塞、落后。2015年,国家电投集团对口扶贫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受集团委托,四川公司在巴普镇埂则村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并以此为支点持续发力,撬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文明乡风提振。

彝家新寨建设之前埂则村村民的居住环境

  如今,这里的花椒等经济作物已经形成规模;走出去的大学生陆续回乡创业;许多陈规陋习被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覆盖;甩掉“穷帽子”后,乡村振兴成为大伙儿新的目标……如今,生机盎然、椒香四溢的埂则成为了十里八乡令人羡慕的村子。

彝家新寨建设之后生机勃勃的埂则村

设施改造,重塑宜居新村

“真想不到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2015年,国家电投集团扶贫干部到埂则村调研,看到的是这样一番让人慨叹的景象:多数村民居住在只够放一张床的逼仄土房里,人钻进去无处下脚。屋外一张塑料布搭的棚子做灶间,锅里煮着黑乎乎的土豆和玉米糊。

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定点帮扶埂则村,通过“彝家新寨”项目改善村子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

“我们发现,村民意识、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风民俗等都存在制约脱贫的因素,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四川公司凉山分公司副总经理申太明说道。在凉山州工作多年,有很丰富的一线建设管理经验的他,2015年被四川公司派到美姑县挂职副县长。扎进埂则村,申太明强烈的感受到,为村民解决住房等最基本生活问题将是一个打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2015年8月起,埂则村80户村民分批次领到了国家电投集团发放的45000元/户钱建房补贴。“在当时,这笔钱正好够买所有的建材,有了材料,人工问题村民们通过自己干、换工来解决嘛。”埂则村党支部书记吉巴古使记得,领到补贴后,大伙儿开始推倒土房,到山下拖钢筋、水泥。“那段时间,村民们经常夜深了还撑着灯砌砖,干得热火朝天。”2016年的二三月份,村里第一批新房建起来了,有的村民已经欢喜的搬进了新居。

住进了新房,跟着要解决村民出行的难题。提起第一次到埂则村时的“路况”,申太明连连摆头:“路坑坑洼洼,只比车宽点,车顺着钻进村,只能倒着退出来。”国家电投集团又拨付资金为村里新建了一条两公里多连接干道的泥结碎石路。大路通到了村里,但是连接村民家中的入户路仍然是毛土路,雨天出门,双脚双腿裹满泥。于是接着给全村所有老百姓修建了90公分宽的水泥入户路。”申太明介绍:“全村入户路共计有4000多米,建好后村里老百姓从县城到村里再到家里,可以不沾一步泥——这样村民家里也干干净净的了。”

在大凉山地区的农村,取水困难是普遍问题。因为水太“金贵”,过去老百姓有一些不讲卫生的习惯。在解决了村民居住和出行后,“用水”成为了改善基础设施的首要问题。四川公司深入调研后,积极协调,为村子修建了蓄水池和供水系统,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和水一样“金贵”的还有木柴,此前,村民们做饭取暖都得去山上砍木柴,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国家电投又一举为全村各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看到扭动开关滚烫的水就汩汩的流出来,村里老百姓拉着申太明激动的说:“就连给牛羊拌食都用热水啦!”

据了解,国家电投集团实施埂则村“彝家新寨”建设共投资达460万元。

美丽彝寨,浸染文明乡风

五月的埂则漫山苍翠,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四面贯通的乡村小道绿荫掩映。最近,埂则村文书阿尔洛洛带着我们参观村子。劳作之余的男女围坐在村口的核桃树下歇息,一个男子在旁边石板上和衣而卧,一手枕头,一手捂眼。

“快看啊!”阿尔洛洛高声提醒我:“这就是我们大凉山老彝胞的睡法……”话未说完,男子“腾”的翻身坐起,睡眼惺忪盯着我们。旁边的人哈哈大笑。直到我们已经走远,村口的男子仍然托着头,不好意思再躺下。

阿尔洛洛解释:“过去没条件洗脸洗澡,大家都不讲究,累了就地躺下睡觉。但是现在居住环境整洁了,用水方便,经济也宽绰了,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谁还愿意往地上躺?所以我们嘲笑躺地上睡的人是‘大凉山的老彝胞’。”

“现在村里人基本上都很讲卫生了。”大概担心我们对村子有不好的印象,阿尔洛洛的侄子阿尔古都反复强调。阿尔古都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两年前看到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着哈尔滨的女友回到村里发展,很快两人结婚,有了孩子。现在他做村里一些慈善项目的工作,并兼任村医生。收入虽然比北京时低一些,但是他更喜欢现在的状态,从从容容,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家乡。阿尔古都告诉我们,看到了村子的景象,近几年村里好几个大学生都回家乡搞起了养殖种植。

埂则村的村小学教师马吉阿洛是2008年前后来村里教书的,她明显感受到了这几年村子的变化。以前每学期开学前一两周,老师们上午上完课下午就要去家访,把没有来报名的孩子劝回学校。因为家长们要让孩子在家做农活,喂猪、放羊。最近两三年,往往第一天报名学生就到齐了,“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了。”

马吉阿洛见到变化还不仅于此。以前我们在村里经常看到妻子带孩子和下地干农活,而丈夫成天呼朋唤友,喝酒、聊天、玩扑克。这几年这样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都是两夫妻一起干活一起出去打工。有几次她还看到几对夫妻大清早的就载着蔬菜、水果去县城卖——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变化,都是从国家电投给我们村建房、修路开始的。”马吉阿洛用教育理论来解释这背后的逻辑:因为环境影响人,氛围塑造人。

埂则村第一书记戚浩则认为,他们看到国家电投用这么大力度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主动脱贫的动力和信心就有了。他说,“过去他们说无论怎么干都贫穷,干脆睡大觉。现在观念不一样咯,干劲就不一样了。”

观念更新,撬动产业兴旺

“你尝尝味道——很麻、很香是不是?”阿尔洛洛带我们到他家地里,从花椒树上摘了几粒还未成熟的花椒递给我们。“外面很多人知道汉源花椒,其实我们埂则村的花椒比汉源的还要麻、还要香。只是颗粒稍小些,很多人专门买我们埂则的花椒。”他说,“再过两个月你来这里,四处都是花椒香味。”

过去,埂则村老百姓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玉米糊、煮土豆是当地人的主食,祖祖辈辈都吃这个,可辛苦忙乎一年,地里的收成仅够果腹。在国家电投完成彝家新寨项目的同时,各对口的帮扶单位与美姑县政府也在谋划如何为村民增收。申太明告诉笔者,“埂则村处于高山缓坡地带,土壤肥沃、日照充沛、气候干燥,很适合规模化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

吉巴古使说,埂则村历来有种花椒树的传统,只是家家户户都只种一两棵自己食用,没有意识到可以大量种植。这两年,有了扶贫干部的引导,交通方便了,村民积极性高了,才开始规模化种植。

如今,花椒种植已经成为村民们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笔者走访了解到,埂则村家家户户种花椒,规模小的一年能收一两千斤的鲜花椒,规模大的几户收四五千斤。“去年,行情特别好,鲜花椒卖到了斤20元/斤,每户人仅此一项就增加毛收入两三万至十来万不等。”

苹果和花椒生长条件相似。三十多年前,埂则村的苹果就在美姑及邻县声名远播,但当时村里的苹果园都包给了外地人,村民几乎没有得到实惠。前几年,承包合同到期,村里收回来自己经营,从凉山盐源引进红富士苹果取代以前本地的青苹果,同时发动村民在土豆地里套种,这几年经济效益开始逐渐凸显,随着水果价格一路飙升村民们也分享到了甜头。

每年摘花椒、苹果的季节,就是村里人最忙季节,阿尔洛洛说,“也是外村人最羡慕我们的季节”。

产业结构优化为埂则村脱贫致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早在2017年,埂则村就达到了脱贫标准,成功摘帽。四川公司凉山分公司副总经理骆晔立继申太明挂职期满后被四川公司安排到美姑挂职副县长,他在谈到深化实施集团和四川公司脱贫攻坚工作时说道,“我们扶贫干部和村民们并没有停留在脱贫的‘初级层次’目标上,我们正在为高一级的‘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努力。”

目前,埂则村生态宜居的彝区村寨建设还需不断深化,文明乡风和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正在迈进,种植业的规模化拓展和产业化延伸还有巨大的施展空间,村民们对富裕生活的定义在不断刷新。在新的起点上,四川公司将继续履行国家电投央企社会责任,助推对口帮扶地区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