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中国铁建以智能绿色设计引领未来交通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7-26

日前,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线上架梁施工阶段,工程建设进程全面加速。由于全面引进BIM技术、机器人作业、智控中心等智能手段,有效提升了施工作业安全、效率,为2022年福厦高铁全线建成通车打下基础。

顺应绿色交通、智慧新城建设需求,铁四院已将智能设计、绿色设计向各交通领域渗透,让其成为大国重器提速升级的重要推力。

技术改造向智能升级

从手绘蓝图到“甩掉图板跨世纪”,铁四院用了近半个世纪。而如今,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炫酷科技,早已走入设计室,成为设计师的最新利器。

联合车库BIM设计

2018年投入运营的四线共享、占地577亩的武汉地铁野芷湖车辆段,被称为武汉地铁“功能最强”车辆段。由铁四院设计建成的这家地铁4S店,配备多重“尖板眼”维修技术,实时掌握地铁车辆运行技术状态,并提供“智能体验”服务。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维模式主要为“预防修”“分散修”,存在漏检、过度修、效率低的问题。铁四院项目组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构建行驶车辆安全状态数字化智能检测预警系统、线网转向架及轮轴的集中数字化检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实现了以“状态修”“集中修”为主的车辆数字化检修。

绿色设计培育新动能

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BIM、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驱动下,“传统建造”加快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升级。

泉州湾跨海桥

铁四院以智能福厦为试点,积极推进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智能化高铁系统,后将其运用到南京、武汉等城市地铁领域。日前,该院首次牵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立项。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的子项目,铁四院有望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体系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中抢占先机,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新品牌。

绿色掩印中的商合杭高铁

铁四院总体设计的商(丘)合(肥)杭(州)高铁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合肥以北段将于今年年底通车。作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之一,这条全长794公里的高铁,被作为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在全路推广。

铁路沿线是生态修复的重点。铁四院在商合杭铁路实现了弃渣场“一场一图”设计,综合利用铁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土,让弃渣场变成了环保绿地。据统计,在商合杭铁路沿线,共有47处利用填坑造地的弃渣场,修复治理创造价值近亿元,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创新拓展新空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铁路客站不断进行代际更迭,目前已悄然进入第四代。在中国铁路客站的不断“变脸”过程中,铁四院创新提出了“桥建合一”“腰部进站”“可选式候车”“凸字形平面”“同层中转”等设计理念,极大丰富了铁路站房的设计体系。

广州白云站效果图

近年来,结合商业开发的站房综合体模式已成为铁路站房发展的必然趋势。铁四院在佛山西站、义乌站综合体等设计中针对“铁路+物业”的组合做了有益尝试,对地下空间和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提出了相关举措,为提高站房造血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比前三代客站,第四代客站最显著的特点是站城融合,其中,铁四院设计的广州白云站是首个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

白云站是以普速铁路长途旅客为主的客站,普速旅客具有长时间候车和春运客流爆发特点,具有明显的中国国情和路情。紧抓项目特点,铁四院设计人员创新提出“可伸缩的车站、会呼吸的广场”概念,打造了既融又分的站城融合模式。

全国首条中低速磁浮旅游专线——清远磁浮旅游专线预计于2020年10月全线通车。中国铁建铁四院清远磁浮总体设计负责人牟翰林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内第三条中低速磁浮,清远磁浮创造了磁浮工程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座磁浮三线隧道——银盏隧道;最长磁浮山岭隧道——横岗隧道;第一个上盖物业开发的磁浮停车场。

“我们正在挑战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高铁’,并充满信心。”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程师靖仕元介绍说,“超级高铁”是将“胶囊列车”置于真空管道内,利用磁悬浮技术运行,时速可接近1000公里。

以先进技术引领,铁四院促进并拓展了市域铁路、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现代物流、水工港口、高铁病害整治、无砟轨道监测等新的业务领域,同时通过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交通体系。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