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全国首个海绵车辆段“绣”出靓景扮绿城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7-26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的南宁,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又被称为“绿城”。

在党的第98个生日到来前夕,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顺利通车,一辆辆“锦绣紫”列车从心圩车辆段开出。

与列车、轨道交相辉映的是远山、湖泊、绿草、凉亭,作为全国第一个海绵车辆段,恰如其分地展示出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为建造好这一具有生态意义的重要工程,中国铁建所属中铁二十五局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经理谢碧辉带领团队,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经受了1447天的考验。

列车从南宁轨道交通三号线心圩海绵车辆段开出

打造海绵城市,志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南宁作为全国先行试点城市之一,规划了六大海绵示范区,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心圩车辆段,被列为重要交通试点先行段。

负责该项目施工的总工黄春夏讲出了海绵车辆段的原理:对车辆段进行海绵化设计,通过增加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利用景观水体作为湿塘等措施,使车辆段作为海绵城市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可以吸水、蓄水、滤水的巨大海绵体。

通过此举,可彻底解决城市建设挤占湖泊、湿地空间的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015年6月,首次进入南宁轨道交通市场,中铁二十五局担负这项工程,面对的是各界审视的眼光。

谢碧辉心里清楚,作为轨道系统车辆段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首次尝试,这是挑战,也蕴含着巨大机遇。他暗下决心: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树立信心,给业主信心、给团队信心。通过不懈艰苦努力,把“问号”变成大大的“惊叹号”。

很多人认为:车辆段在露天施工,比起地下工程看起来简单很多,其实这是片面认识。心圩车辆段占地491亩,道路、房建、环保、机电安装10多个专业相互交叉,对专业能力和组织管理提出很大挑战,稍有不慎,不但无法确保指标按期完成,还可能对设施造成永久破坏,使得前期工作功亏一篑。

车辆段工程需要一个超前、科学、全局的规划方案。

为集思广益,谢碧辉组织大家开展头脑风暴,采用“工期倒推法”,模拟车辆段建成后的场景,找到制约施工的关键因素。

经过反复推演,一个“永临结合”“超前预控”“打造精品”的施工思路逐渐形成。

他们打破先做临建再做永久的施工惯例,对车辆段内4900米长、7米宽的道路按照交付标准一次性施工,迅速编制出四横四纵的施工道路网。经过实践检验,该举措为海绵车辆段快速打造奠定了基础。

基于“超前预控”的工作思路,面对稻田沼泽需要“一挖一填”180万立方米的实际,他们早做工期预案,进场不久就把所需填方囤积完毕。当2016年底南宁市规定只能晚上运输土石方时,该项目施工未受到任何影响。

为践行整个车辆段的绿色环保理念,面对7万多平方米外墙这一“门面”工程,建设者创新工艺,增添外加剂提高砌筑及抹灰砂浆的保水性和韧性,更替玻璃纤维网为铁丝网,升级水性涂料为弹性涂料。经系统优化后的墙面环保美观,与墙内海绵车辆段绿色基调相映成趣。该工艺获评广西2017年度QC成果一等奖。

在黄春夏看来,跟以上施工困难相比,2017年开始的海绵体打造,更考验建设者的精细和耐力。

整个海绵体涉及6个下凹式绿地、7个雨水花园、600多米长的雨水传送植草沟、12000多平方米的透水砖、25种820余棵树木植被。项目团队通过与高校合作、专家研讨,确定以“绿地、花园、草沟、湿塘”等作为主要海绵肌体的立体生态系统。他们设计“植被层、蓄水层、种植土、沙子、石垫层、防渗膜”6道工序,从下至上逐层铺设,精确控量,织密“滤水网”,筑牢“储水库”,确保植物、沙土的总和作用。

谢碧辉笑着说:我们干工程的“大老粗”,也在这里学会了“绣花”。海绵体打造层层叠叠,繁琐复杂,每一块砖、每一片草、每一棵树都在建设者手中反复穿插、来回打磨,确保准确就位,最终呈现最佳景观效果和最优滤水、储水功效。

2018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前夕,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率32.23%的全国首个“海绵车辆段”——南宁地铁3号线心圩车辆段打造完成,新华社、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中央和广西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这一重大创新成果。

随着海绵车辆段打造完成,迅速迎来了全国关注的目光。该工地13次迎来观摩学习团,在中国土木工程协会轨道分会的技术交流会上,项目部作了经验交流,专家组给出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结论。该海绵车辆段填补了国内车辆段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空白,为全国后续海绵车辆段建设积攒下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