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工地上的“森林博物馆”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9-15

潇湘九月,位于株洲市石峰区的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三航局株洲清水塘项目集配中心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很难想象,在这喧闹之中竟深藏着一处幽静的“森林博物馆”。

所谓“森林博物馆”,其实是坐落在集配中心西南方、占地60余亩的一片林区。笔直挺立的香樟树、枝繁叶茂的泡桐树、姿态优美的银杏树、十里飘香的桂花树……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曾是清水塘老工业区荣光的“见证者”。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改造项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大攻坚战”之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举措,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园区开发,将清水塘打造成一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一年前,中交三航局建设团队来到这里,担起了老工业区的复兴大任。要开工,先“破旧”。刚一进场,数千棵立在老工业区的树木让大伙儿犯难了。

由于树木都位于施工红线范围内,按计划必须尽快砍掉为施工提供作业面。这些树包括十多个种类,大多都有几十年的树龄,其中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树。“我们得救下这些树,让它们在这片土地继续见证清水塘的发展。”环境工区经理左小永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可是最直接的问题:要把它们移栽到哪里去?

经测算,安置这1000多棵树木大约需要60亩土地。“如果单是这个条件,还是能满足的。”环境工区经理助理徐业勤说。然而,由于树木分属十多项科目,生长条件、习性有差异,对土质、土壤透水性、肥沃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且,移栽地不能影响施工,还要集中以便于树木养护……多重需求一度让移栽工作陷入僵局。

老工业区改造重点之一就是治土,原有的污染土不能连同树木一起“搬家”。“没有现成土地,我们就现‘造’。”左小永当机立断。大家研究后,决定在集配中心划出安置地,并根据香樟性喜深厚、湿润、肥沃的中性砂质壤土,银杏生于微碱性壤土,桂花树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等习性,在林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中性土壤加基肥的办法来改良土壤,力求在同一片区域造出多样化的移栽地。

“中性土壤通过施加不同肥料改良后,能变成偏酸性或偏碱性土壤,适应多种树木生长,可这种土壤找起来并不容易。”徐业勤解释道。为此,项目团队苦寻了一个月才找到适宜的中性土壤,随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运土、培土工作中。经过反复试验,新土培育完成,移植工作正式启动。

“我们做树木‘搬运工’,就要保证存活率。”徐业勤定下目标。“香樟树枝叶茂盛,移植时要注意进行大幅修剪,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同时做好树干的保湿。银杏树不耐水淹,栽植时要保持湿润,又不能让其根部积水……”“注意起挖苗木土球的大小,避免伤及脆弱的根部,要注意苗木定植时的树穴深度和覆土高度……”树木移植过程中,徐业勤全程扎在现场,确保每一棵树在移植过程中既不“伤筋动骨”,又能分种类、分规格地“顺利入住”。“他都快要变成一棵树了。”同事们这样形容他。1个多月后,树木全部移植完成。

为了更好地让刚搬入“新家”的树木茁壮成长,徐业勤在林区忙前忙后,为树木增强支撑、搭遮阳篷、盖遮阳网、输营养液……在团队的悉心照料下,移栽的树木在今年春天长出了新芽,存活率达到95%以上。

如今的集配中心绿波荡漾,鸟鸣啾啾,茁壮成长的“森林博物馆”正见证着清水塘的新生与变迁,也铭记着建设者对生态环保的执着与坚守。

【责任编辑:龙静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