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央企员工再忆硝烟下的守望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7-08-05

“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最近随着《战狼2》的热播,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祖国保护她的儿女的决心。

艺术源于现实,现实却远比作品更动人。在中国石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经历过流弹横飞、炮声震耳,面临过困难重重,生死瞬间,却从未停下走出去的脚步。他们是海外央企人的代表,亦是一段段“惊险”故事的亲历者。

“留到最后的是三名党员,我们全部写下遗书”

2011年2月,利比亚武装动乱。“冲突爆发时,我当时是在利比亚的一个项目,我记得很清楚,2月15日从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发生反利比亚前领导人的游行示威,然后向周边城市蔓延。17日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开始打砸抢烧中资公司,并有大规模游行。”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明亮回忆道。

张明亮等22名中石油员工平安抵达北京

动乱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国石油发布红色预警,迅速组织撤离。2月21日起,中国石油启动24小时应急机制,紧盯局势,密切联系前线,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和使馆协调沟通,收集研判信息、制订撤离方案、协调商业航班。针对在利比亚项目点多面广、多分散在沙漠腹地、协调难度大等特点,经反复协调商讨,中国石油确定了“先集结、后撤离”的方案。22日,分散在13个作业点的392名员工开始迅速向4个地区集结:西北部集结到的黎波里,西南部集结到奥巴里,东部集结至迈拉代、贾卢和塞里尔。

“与公司总部联系后,我们马上准备撤离工作,连夜开会。当时加上我这个‘入党积极分子’,还有两名党员。老党员朱建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考验党员的时刻到了!’当晚就确定了撤退方案,没结婚的、年龄大的先走,两名党员和我留下来最后撤离。我们都给家里写了遗书。”张明亮说道。幸运的是,历经重重关卡,52个小时后,张明亮和他的同伴们终于挤进了机场,乘机平安回家。

“现在,每年的2月22日已经成了我们22个人的纪念日,每年的这天我们都会回忆起撤离那天的情景,感慨和平的珍贵,感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家之路。”

“只有国旗能带来安全感”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内战爆发。“当时是晚上10点多,突然听见外面传来断断续续的枪炮声,经过多方核实,确认朱巴爆发激烈武装冲突。”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苏丹分公司副总经理兼3/7区区域项目部经理霍金海回忆,“在逐级上报情况的同时,我们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加固了办公大楼入口和地下应急避难室,检查了应急食品和装备,实施24小时轮班值守,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躲避在地下掩体中,国旗能给大家带来安全感

战火袭来,不断逼近的枪炮声使得霍金海和同事们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他们将项目的大型机械和物资进行了封存,还模拟预演了撤离行动。25日凌晨2点,3/7区Adar营地遭到攻击,子弹穿过了营房,枪炮声响成一片。危急关头,霍金海安排留守员工就地隐蔽,并平静心情等待救援。26日,根据中国石油苏丹协调小组安排,除少量关键人员留守外,300余名中外员工分乘7架次飞机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同样在南苏丹,2016年两大派别冲突爆发,枪炮声连绵而至,未有停歇。“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附近的炮弹声。”中国石油驻南苏丹3/7区项目员工赵松说,“晚上大家都不敢轻易睡去,都是在疲惫至极的黎明时分才小睡一会儿,因为炮弹从未停歇。”

员工们回忆,惊魂时刻,特别是躲避在地下掩体中,只有国旗能够带来安全感。

不会有“管理人员先走”,只会有领导干部和党员最后撤离;不会有中外之别,只会有危难当头生死与共;不会有混乱失控,只会有即刻响应,有条不紊。三个“不会有”,不仅仅是“石油人”、“央企人”在海外面对“尖峰时刻”时最真实的态度,更是多年来央企“走出去”一直秉持的坚守。他们的守望,铸起了中国石油和中央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道口碑,一个个招牌,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海外故事。愿这群身在硝烟炮火中的海外“开路者”:一个不少,一个没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