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坦赞铁路项目启动50周年 当年建设者揭秘“坦赞铁路语”

文章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7-09-0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坦赞铁路有着“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的美誉。50年前的今天即1967年的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这也标志着坦赞铁路项目正式启动。


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从勘探到竣工整整花了8个年头。在上世纪60—7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那么当初为什么要修建坦赞铁路?坦赞铁路的修建又给中、坦、赞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1964年独立后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这两个非洲国家在政治上独立了,但是在经济上远远没有独立。赞比亚是非洲的内陆国家,四周被殖民主义国家包围和封锁,独立后要摆脱前殖民主义统治、发展民族经济,就必须建设这条铁路,开辟新的自己掌握的出海口。坦赞两国在向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和世界银行多次提出修建铁路遭拒后开始到中国寻求援助。


坦赞铁路移交签字换文

为了援建坦赞铁路,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从1968年开始代表中国政府全面组织、承建了坦赞铁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车辆供应、试运营、维护、技术援助等。197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铁道部援外办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公司,至今中土公司仍受商务部委托,派出专家组,承担着坦赞铁路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目前,中土公司正在执行的是第16期技术合作项目。


坦赞铁路的建成为非洲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累计运送货物 3000多万吨,运送旅客4000多万人次,为赞比亚铜矿出口提供了新的出海口。

在这样一个世纪工程背后有着怎样的建设故事,坦赞铁路精神又是如何炼成的?

学英语专业的杜坚说,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竟然是从遥远的非洲、从坦赞铁路开始。“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从5个外语院校选了48个毕业生。1968年12月9日,用大卡车把我们拉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四工程处第三工程队。”

在经历了半年短暂的隧道施工劳动后,1969年6月杜坚作为坦赞铁路的翻译,随队踏上了非洲。杜坚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段历久之旅。“48人中我和一个斯瓦西里语的翻译是最先出国的,陪着队长靳辉还有中科院派去的地震考察组三个专家走的。”

杜坚回忆说,第一次坐飞机经过缅甸仰光,再到卡拉奇,才到了坦桑。而当时(其他人)99%的人都是坐轮船到的坦赞。我国当时先后派了5条远洋轮运送技术人员和工人。最快的船是12天到,最慢的要21天才会到。

第一次出国的杜坚和同事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非洲的风情万种,就被分到了坦赞铁路的沿线工地。“当时有从国内运去的大巴拉着大家在坦桑达累斯萨拉姆市里面转两圈,有规定不让到市里逛,然后拉到铁路接待站上3天学习班,学习班里讲意义、讲当地的规章等。学习班之后分配到铁路的沿线,铁路修建最高峰时有1.6万人,高潮时在公路上走随时都可以遇到中国人。”

比杜坚晚几个月去非洲的杨德瑞远没有那么幸运,晕船的他坐了二十几天的客轮才抵达赞比亚。终于上岸了的杨德瑞说,眼前出现的工地让他感到措手不及。“工地是一个帐篷,4个人一间,一个行军床,一顶蚊帐,一套行李。驻地就是在公路边上帐篷一围,砍两个树枝弄个横梁就是门。刚开始时工地很简单,一个小发电机,一个小锅炉。”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与赞比亚既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5公里,其中坦桑尼亚境内为977.2公里,赞比亚境内为883.3公里。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曾向苏联、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和世界银行多次提出修建坦赞铁力,但由于资金庞大和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而遭到拒绝。

中土集团原副总经理杨德瑞在坦赞铁路一直担任勘察设计工作,他说坦赞铁路跨越东非大裂谷带,以及各种复杂地形给勘测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此,中方派出500人的勘探设计队对坦赞铁路全线进行前期的勘探设计工作,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的队伍,国外不少铁路专家也认为,没有5年时间全部的勘察设计任务都无法完成。但中国的技术人员却只用了22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首场硬仗。“以前都是外面做测量,拿到国内做设计,后来为了赶进度,一部分在国外做,一部分在国内做,分段同时进行,到1970年上半年,我们把这个工作完成了。我勘测那段还算好些,其他人遇到野牛还有蚊子蛰。”

正是根据杨德瑞等技术人员的勘察结果,勘察组提出了修建坦赞铁路的可行性报告,1970年10月26日坦赞铁路正式开工。整个工程由东向西推进,先坦(坦桑尼亚)后赞(赞比亚),将全线分为5大区段,分段施工。杜坚说,施工中大部分所需材料都是从中国运送过去的。“钢轨、钢筋全部是运过去的,水泥一部分是当地买的,大部分是运过去的,设备都是运过去的。我们在那搞了一个混凝土制品厂,生产轨枕、电线杆和隧道桥涵。”

随着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到了施工队伍中,翻译成了稀缺人才,为了能有效沟通成,杜坚说,一种专属于坦赞铁路沿线上的语言应运而生。“一个大队下面几十个分队,最多时坦赞铁路上有100到200个翻译,但还是不够,后来发明了一种坦赞铁路语言,中国话+当地话+比划。这造就了很多土翻译,很多技术人员都开始学当地语言。领工员早上一起来,一说‘坦赞铁路语’,大家都懂,都去干活。”


在中、坦、赞三国友好合作和共同奋斗下,1975年6月坦赞铁路全线铺通,同年10月23日开始试运营。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政府。

回顾过往,当年的建设者不无感慨的说,生活单调、物资供应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他都能克服,唯有对亲人的思念最是无法排解。“那时两年才能回一次国,没有电话打,靠写信。比如在北京要把信先邮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队,然后把信一月一次带到各使馆,使馆再送到各个点上去。收到信之后赶紧看,再写回信就一个月了。如果在外地3-4个月才能通一次信,每次来信的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大家早早收工,这时也是思想波动最大的时候,收到信的很高兴,没收到信的就垂头丧气,情绪2-3天都恢复不过来。”

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西南2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坦赞铁路从其附近通过。公墓内安葬着69位不同时期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为24岁。

坦赞铁路是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见证了一个中华民族与非洲人民休戚与共、并肩作战,一起在面临严峻的国内与国际形势的挑战下,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辉煌时代。在坦赞铁路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中土公司收集、保存了相关历史照片1550余张、工程技术资料350余卷、各类文史、实物等上千余件,目前正存放在中土东非有限公司坦赞铁路基地大院内。为了纪念那个传奇的时代,为了传承“坦赞铁路精神”,中土公司一直用这些珍贵的实物激励后人。(记者郭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