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中国铁建: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筑路沙柳”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2-22

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遍布着一簇簇迎风傲立、挺拔苍翠的沙柳。它耐干旱,易栽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根深植于大漠,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在呼准鄂铁路建设中,有一群甘做沙柳的筑路人,他们不怕风沙侵袭,不畏严寒酷暑,忍受孤独寂寞,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他们就是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四局呼准鄂铁路项目部的建设者们。


豪赖河特大桥


昆独龙川特大桥

2013年8月,十四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刘立新被集团公司、公司领导委以重任,带领精兵强将挥师内蒙,来到鄂尔多斯,作为五公司代局指的首次尝试,与集团公司其他两个兄弟单位一起承担起呼准鄂铁路准鄂段1标的建设重任。

呼准鄂铁路是连接呼和浩特-准格尔-鄂尔多斯及既有东乌包西线的铁路,建成后,将与集包第二双线、包西铁路共同构成“呼包鄂经济圈”环状快速城际线路,对促进呼包鄂经济一体化,缩短京、津等环渤海中心城市与蒙西地区经济发展龙头-呼包鄂“金三角”的时空距离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十四局呼准鄂铁路项目沿线穿越鄂尔多斯低山丘陵区,深沟峡谷多,地形起伏大,冬季时间长,有效工期短,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同时,当地风大沙多,无水无电,信号时有时无,也给这些“筑路沙柳”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工程建设初期漫天黄沙

呼准鄂铁路项目部员工雪中施工


风雪鏖战呼准鄂

开工没有回头箭,十四局呼准鄂铁路的建设者们像一棵棵顽强的沙柳一样,迎难而上,一往无前,开始了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

沙柳的成长是艰难的,茫茫风沙,见证了他的不屈和昂扬。

准格尔旗制梁场建设时,没有水,项目部一边租用当地村民的井抽水,一边在梁场打井寻找水源,先后打了三口井都不成功,只能每天早晚各抽半小时存在蓄水池中,勉强满足暂时的生活需要。

“感觉在这里施工比当年参加南疆铁路建设的时候还要艰苦”项目书记轩云志是1976年入伍的老铁道兵,回想起进场之初经受的重重困难,至今仍记忆犹新。“进场时真是滴水贵如油,工地上的小伙子十天八天不洗澡,两三个月不理发都是常有的事,大家都是有空去项目部的时候才能洗个澡,去镇上理个发。”

猛烈的风沙,干燥的气候,强烈的紫外线对他们来说,也都是严峻的考验。2014年4月,项目部副经理、安全长王昊带领四个年轻的技术员先期进场,负责梁场建设。他们租住在附近村民家里,每天清早就出门,一天十多个小时在工地,直到天黑才收工。几天下来,嘴唇干裂,鼻子流血,原本白皙的脸膛晒爆了皮。

“记得那时候刚清完表,每天一起风,沙子尘土忽的一下就弄得满身满脸都是,鼻子耳朵嘴里也都是,沙子吹得脸上生疼,让人眼睛都睁不开。”王昊深有感触地说,为了防紫外线也为了防风沙,2014年他一年都没有穿过短袖。

项目沿线花草树木种类繁杂,加上干燥的天气,让很多同事都患上了过敏性鼻炎,“每天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每次一回到山东不用吃药也好了”项目副经理梁鲁斌也“深受其害”。

艰苦的环境考验着体力,单调的生活磨炼着意志,工地地处偏僻,通讯信号时有时无,没有网络,不能与外界联系,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再残酷不过。为了好好跟家人朋友打个电话,他们常常要走上很久,跑到海拔较高的丘陵上寻求通讯信号,排解孤独寂寞。

沙柳将细小的根深植于泥土,伸向四面八方,才能让枝干郁郁葱葱,展现生生不息的旺盛景象。

在这些“筑路沙柳”的不懈努力下,梁场如期建成投入使用,满足了办公生活需要。项目部积极协调供电局,接了高压电,安装了四个变电器解决了用电难题。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项目部从准格尔旗采购桶装纯净水,确保员工饮用水的安全,解决了饮水难题。随后,又安装了电热水器,每天用水车拉水,大家都能洗上了热水澡。

鄂尔多斯的冬天漫长寒冷,最低近零下三十度,项目部加大投入给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暖气,统一供暖,确保温暖过冬。

就这样,一道道难关顺利闯过,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这些“筑路沙柳”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汗水换来了呼准鄂铁路的顺利通车。


子古沟大桥


呼准鄂铁路项目部建设与环保并行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