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中国航空工业深圳非航产业40年发展历程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7-31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励精图治,40年跨越腾飞,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近40年来,航空工业在深圳非航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发挥了航空工业改革的“先锋队”、发展的“试验田”的引领作用。

支援特区 航空工业率先行动

时光回溯40年。在人口不足3万、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小渔村建设经济特区,怎么办?最初的特区领导者们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邻国际市场的优势,提出了“外引内联”,建设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依托内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建设思路;同时,中央也发出了“全国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

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的过程中,原航空工业部紧跟中央部署率先出手:1979年3月,航空工业部设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实现自主进出口贸易。1979年11月1日,在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之后不久,当时的中航技即在广州设立分公司,并在深圳设立办事处。自此,中航技深圳办事处的招牌就在原宝安县委招待所103房挂了出来。当年,随同原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来到深圳的航空部工业领导,当即就购买深圳图书馆、深圳检察院及法院大院房屋事宜签下合同,深圳图书馆和之后的深圳法院即成为中航技深圳办事处的最初办公点。

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段子俊在1981年曾说,“航空工业是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也是国家投资比较多的重点企业。航空工业技术水平高、设备好,以我们的精尖产品和技术优势吸引外资,可以为特区建设一个装门面的窗口。”

抢滩鹏城 航空工业在深建设

从宝安县委招待所到深圳图书馆和法院大院,当时的航空工业部迅速在各航空企业调兵遣将,广东籍的或懂外语、具有专业知识的一批骨干来到深圳,最初的负责人由参加过“两航起义”的航空技术老专家、时任中航技广州分公司副经理的林树棠担任。初创的工作及生活是艰苦的:住通铺、挨蚊咬、走土路、搭伙食,想方设法地开展招商引资的接洽、谈判,并建立起与当地政府、银行、海关,甚至农村社队等一系列的社会联系。

特区建设的热潮激发了航空人设立窗口企业的热情,1980年5月开始就有内地航空工业系统企业来特区建厂,由此引发了航空工业部在深圳建立航空工业工贸基地的想法。找地、办厂、安家、立命成为头等大事,“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内外结合”的发展方针顺势而出。

特区政府给予了来深建设的创业者们极大的支持。1981年1月,深圳市政府同意并批复,航空工业征购华强电子厂以西、面积10.296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航空工业部领导提出在此地块上建设与深圳特区要求相符的高、精技术企业和“漂亮窗口企业”的承诺。1981年3月,大型推土机开进地块,削山、填沟,仅仅一个多月,就实现了该地块的七通一平,同样创造了“深圳速度”。满怀希望的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规划,加速推进建设,1981年9月,4栋牛毛毡的快装厂房和简易办公房在该地块的中部及西北角落成,首批企业立刻进驻生产,办事处基建办也进入简易房办公、规划。

第一个由航空企业以内联的方式在特区办厂,开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营的是深圳南航电子厂。来自陕西汉中两家航空电子厂的13名筹备人员于1980年5月风尘仆仆地来到深圳,落脚当时的深圳办事处,开始了找地建厂的征程。1980年9月,由内地厂投资5万元,借隅深圳南头中学旧礼堂和两张拼接起来的乒乓球桌,第一条来料加工生产线开始运作,这条生产线最开始为港商加工录音带。深圳办事处业务室也为他们拿来了第一个“三来一补”加工项目,与香港获利山公司合作生产录音机。该项目于1980年底开始执行,到1982年南航厂搬入中航小区快装厂房,已开始接单生产汽车收放机机芯。

由内地航空企业与港商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深圳航空精密模具厂。在航空工业部外事局领导力促下,香港大同机械有限公司与宝鸡宝成仪表厂的合资原则协议在1980年6月签订。经过大同公司多方考察和认可,1981年初,模具厂在特区建厂的工作开始启动。人拉肩扛、夜以继日地筹建,南方的骄阳晒黑了秦川汉子的脸膛;与外商的不断磨合,丰富了航空人外向型经济的头脑。1982年模具厂搬入中航小区4号厂房时,生产已大有起色。

至1981年底,航空工业深圳办事处属下的4家工厂完成总产值341万元人民币。1982年4月,中航技广州分公司深圳办事处升格为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直属中航技总公司管理,时任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李国富出任工贸中心总经理。之所以叫工贸中心,是秉承航空工业建设特区、开发特区的精神和思想,不放弃中航技进出口贸易业务,借助航空工业企业建设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工贸结合,以工为主,深圳工贸中心从一开始即确定了发展的方向。

筑巢引凤 深圳工贸中心广播良种

“怎么办窗口企业,我们谁都不知道,只有积极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李国富曾说。

深圳工贸中心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中航小区。建设资金哪里来?部里正缺钱,国家不投钱,深圳工贸中心利用航空部给予的进出口贸易留存外汇额度,通过银行调剂外汇差额,获得总计近30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资金。虽然调剂外汇额度的做法很快被制止,但急于建设的深圳工贸中心先期换得的这些钱就成为中航技对深圳工贸中心的初始投资。在最初的投资建设基础上,深圳工贸中心依靠租赁滚动积累、集资筹款和银行借贷等多种方式,完成了中航小区的基本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中航小区引来众多投资办厂者,在航空部的推动下,一时来深或联合、或合资、或租赁办窗口企业的内地航空大厂及院所纷纷而至,外商也对这块生产基地普遍看好,深圳工贸中心迎来了创办企业的高峰。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站在一无所有的特区土地上,深圳工贸中心外引资金、设备、管理,内联航空企业的技术、人才,从市场角度出发,创办了一个个既非生产航空产品,却又与航空工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从1982年至1987年,深圳工贸中心已拥有企业48家。

发挥军工的技术优势,办高科技企业是航空工业的追求。1982~1983年,深圳工贸中心先后办起了航空电脑厂、航空电脑设备公司和中航电脑电气公司,是深圳特区甚至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电脑企业。1984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特区视察,曾在航空电脑厂一呆就是45分钟,被微机与人在棋盘上的对弈深深吸引,并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想法。航空电脑设备公司最早与香港金山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最先向中关村一条街的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四通、北大新技术公司(方正电脑前身)提供计算机,并帮其引进计算机部件。中航电脑电气公司最先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的出口,还有同时期成立的天兴公司,在国内最先组装、生产音频电话,并获得邮电部入网许可。航空人捕捉世界新技术的敏锐眼光,催生了特区先人一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举措。

在高科技企业中,创立于1983年的天马微电子和创办于1984年的深南电路是航空工业在深圳电子制造企业的顶梁柱。早在1982年,中国对液晶显示器这一新兴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得益于香港爱国华侨的引荐及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深圳工贸中心购买引进了国内第一条液晶生产线,创办了天马微电子公司。虽然只是一条二手生产线,天马以航空人特有的追求技术与质量的秉性,边学边干边创,很快消化了这一新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制造工艺。

借助航空企业引进发展高档多层印制电路板的契机,1984年深圳工贸中心与南方动力公司合作创办了深南电路公司。由于缺乏资金,深南人就以租赁的方式引进设备开工生产,抓市场、抓质量、抓管理,靠自己的发展赚回了工厂,书写了特区租赁办厂的华章。

出于为来深投资者提供生活服务的目的,深圳工贸中心开始涉足并不太熟悉的服务行业。1985年,工贸中心在中航小区内先后开办了天虹商场和上海宾馆,开启了第三产业的经营之路。工贸中心曾对两家企业寄望借助各自合作方的经营经验,交由合作方进行经营。但接下来因各种因素其经营陷入困境,最终来自航空工业的经营者依托军工企业的优势管理,使两家企业走出困境而起死回生,从此奠定了自主经营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

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杨尚昆、王震等中央领导视察特区,听到航空工业介绍以“技贸结合、工贸结合、内外结合”办企业的情况,小平同志频频点头。第二天,小平同志在珠海写下了“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充分肯定了特区实验的可行性。航空工业及深圳特区受此鼓舞,开始以“长袖善舞舞蹁跹”的姿态步入蓬勃发展之路。1986年深圳工贸中心工业总产值已过亿元,利润800余万元,成为特区早期的强势企业之一。

快速发展 初显产业格局

航空工业继续以中航小区为依托,推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于1987年年底的飞亚达公司是由深圳工贸中心投资倾力打造而迅速崛起的企业之一。借势于香港发达的钟表制造能力,以成品表组装及销售为主,飞亚达起步虽晚却先声夺人。率先向国际市场靠拢的营销策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广告宣传举措,令刚走向市场经济的商家们震惊;迅速学习、追赶市场消费潮流的速度与技术,令瑞士同行也叹服。凌厉的营销攻势和借助航空工业尖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策略,使飞亚达创办的第一年即赢利超过100万元,之后每年的效益翻倍增长。1990年,飞亚达参展香港国际钟表展,让世界认识了崛起的中国钟表制造业的同时,还带回了1800万港元订单。1991年,飞亚达利润首次突破千万元,1992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迅速成为深圳工贸中心的利润大户。

自1987年由深圳工贸中心负责经营以来,天虹商场调整经营方向,在商业领域率先开展“反假打假不售假”的行动,一举扭亏为盈,步入健康发展之路。通过不断提升营业规模、尝试多元经营,1993年,天虹以销售额2.8亿元、利润3008万元、人均销售53.6万元进入“全国百家最大零售商店”之列。

以航空大厦为依托开办于1989年的格兰云天大酒店由深圳工贸中心自主经营,是特区首家未引入外方经营者的星级酒店。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缺乏客源市场,经营者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方式并着力探索自身的经营风格。本着航空人严谨而科学的内部管理及人本精神,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宾客家园”,开房率直线上升,经济效益从零超速增长至160%,1992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1990年和1994年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十佳酒店”和“最佳经济效益酒店”。

明星企业的优良表现为航空工业在深非航产业效益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中航国际深圳公司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元、利润过亿元,圆了航空人特区创业以来首个跨入10亿元之梦,并成为深圳市“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创汇超300万美元”的“三超”五连冠企业之一,在当年的深圳市企业综合实力评价中位列14,进入深圳市20强企业集团之列。

资本市场 助推新时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启动。深圳经济特区喝得“头啖汤”。198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国营大中型企业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金融市场,鼓励资金融通,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并形成规范的交易制度”一系列指示,深圳经济特区首次以公募方式为企业筹资,设立证券交易所,并正式挂牌交易。凭借特区近水楼台,航空工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参与者。

1993年,飞亚达在完成股份化改组后A、B股同时上市,募集资金9542.7万元,成为深圳市第二批上市企业和航空系统及钟表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得资金相助的飞亚达投巨资实施品牌战略,导入“CIS”(企业形象策划系统),精心完成本企业标识系统设计,为品牌建设秀出新意。

从1993年始,飞亚达连续多年登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随着飞亚达五秒报时的播放,以及在全国数十个大型城市显著位置竖起的大型霓虹灯广告,飞亚达品牌名播中国。在产品不断创新和优质服务支持下,“中国名牌飞亚达”崭露头角。1995年,飞亚达荣获“中国钟表之王”桂冠,并首次在国内举办的“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和“购物首选品牌”评选中名列第一。1993年飞亚达实现利润5600万元,1994年利润再过7000万元,连续多年成为深圳市的绩优股。借资本市场之力,飞亚达扶摇直上、迅速腾飞。

1993年,在航空部、深圳市及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共同支持下,天马紧跟电子消费品生产技术最新浪潮,投建天马第三期,引进可生产超扭曲(STN)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天马三期3000万美元的投资只含设备不含技术。天马人靠自己的努力啃下技术、工艺流程等“硬骨头”,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生产企业,而同年成立的“天马液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撑起天马在中国液晶显示行业技术领先的地位。1995年深天马A股上市,募集资金4950万元。1995年,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的天马公司,重点扩大模块(LCM)规模生产,使模块工艺水平及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促进天马LCD和LCM的比翼齐飞。上市当年,天马利润已过3000万元。天马以超前的眼光,不断追赶世界平板显示制造的前沿技术。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投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从1家增至4家,以明显的航空背景、优势的产业前瞻性、优良的业绩和小盘股的特色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航空工业板块”,构筑起深圳航空工业企业发展的资本平台。

加大在高科技制造业务板块的投入,使规模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是深圳中航精心培育产业发展的步骤之一。2003年,天马天龙工程国内第一条彩色STN生产线建成投产,经过不断提升产品合格率和完善优化工艺流程,天马成功进入国内手机显示LCD及彩色模块市场。2003~2004年天马实现快速增长,投产当年销售、利润均实现翻番,2004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利润过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行业龙头的地位。2004年,天马推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SFD快速响应彩屏模块,而彩色手机显示模块的批量生产,使天马成为国内率先掌握彩色STN液晶显示模块大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2005年,天马与中航实业等多家企业共同投资31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建设TFT-LCD生产线,以适应国内平板显示数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并迈向中小尺寸高端显示领域。在持续发展中,目前天马已实现中小尺寸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三,航空娱乐、航海、高端医疗、商业POS机等细分市场份额全球第一,TED-incell、3D显示等技术布局全球领先,TED-incell、3D显示等技术布局全球领先,201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

深南电路在两次扩张的基础上,对生产线持续进行改造和投入,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并积极开展高端PCB板的研发,“特性阻抗控制印制电路板”“混合材料高频多层印制电路板”等多项技术成果获广东省及深圳市科技进步奖。2005年深南电路成立深圳首家PCB研发中心,印制电路板层数突破42层。为进一步创造市场竞争优势,2003年深南电路以“生死在于时速”的意识启动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推动全员与市场的“零距离”,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进一步建立起与国内外一流通讯设备制造商的稳定合作关系,成为国内高端PCB市场领头企业。2005年深南电路实现经营收入4.2亿元,利润总额达7700万元。2005年深南克服众多工艺技术难点,研制成功“高多层通讯背板制造技术”,并进一步促进背板项目的立项,推进公司新的技术生产增长点的实施。目前,深南电路已经成为PCB行业首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单位及标准委员会会长单位。在功放、硅麦等细分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超厚背板钻孔、金属基板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

飞亚达手表制造、亨吉利名表连锁两条业务主线并驾齐驱。2003~2004年飞亚达针对消费市场,研发新产品145款,并于2004和2005年连续两年与高等院校联手举办“飞亚达杯手表设计大赛”,强化新产品创新和设计创新。飞亚达成功研制的航天表还于2003年和2005年随“神五”“神六”升上太空,重塑飞亚达精益制造的品牌。与此同时,2003~2004年亨吉利营销网络迅速扩张,由原来的10个店扩张到38个店,销售额也迅猛增长,有47个世界名表落户亨吉利,夯实了飞亚达与国际名表合作共处的平台,支撑起飞亚达高档手表的国际品味。自2011年起,飞亚达成为唯一连续8年进驻巴塞尔钟表展1号国际馆的国产品牌,目前拥有名表渠道186家,品牌价值居国产品牌第一。

从2002年开始,天虹明确了专业化、连锁化、大型化的发展方向,目前企业已位列中国百货类企业第2位,获评“最具竞争力全渠道连锁企业”。天虹力推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生活解决方案,现拥有71家直营商场、7家购物中心、67家超市、超过17000名自营员工,全国营业面积超过256万平方米。

2004年深圳中航成立酒店管理公司,以上海宾馆、格兰云天为依托,开始对外拓展业务。格兰云天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内蒙古等省市及地区拥有在营、在建酒店项目50余家,以“精致运营”“商业创新”“活力公司”为核心战略指导思想,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民族酒店品牌和国际水准的酒店管理公司”。

航空工业在深圳非航产业的长期发展,既有力支持深圳特区建设,也为航空工业探索企业市场机制积累了经验。航空工业董事长谭瑞松于2017年12月13日在深南电路上市仪式上表示,深圳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航空人探索市场经济的出发地。在这里,通过“闯”和“创”,航空工业实现了军转民、股份制、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等各项创新机制改革“零”的突破,并率先迈进资本市场的大门。从1993年上市的飞亚达、2010年上市的天虹股份,到航空工业第11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南电路,都充分体现了探索、改革、创新、发展的航空精神,驻深航空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航空人将继续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和智慧,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续写“深圳奇迹”。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