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73名勇士的抢险71小时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发布时间:2018-11-26

11月19日下午,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召开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勇士们身披授带,走上领奖台。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他们用生命和忠诚书写的惊险的71小时抢险战斗。

危急关头,“水电铁军”首当其冲

11月3日,金沙江西藏江达县白格段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并阻断河流,这已是同一位置短时间内第二次形成堰塞湖了。根据专家现场研判,此次堰塞湖最大蓄水量将超过5亿立方米,必须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方能还百姓安宁。

危急时刻,中国安能集团临时党委书记周国平主动请缨,负责开挖泄流槽这一艰巨任务,并第一时间派出集团临时党委常委曹厚琪参加应急管理部牵头的部际联合工作组。前身为武警水电部队的中国安能集团曾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应急救援行动,特别是在堰塞湖排险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抢险现场,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

转隶不转志,退役不褪色。承担主攻开挖任务的第三工程局在召开任务部署会时“,我要上一线,我有经验”“我是挖掘机操作手,让我上吧”……200多名干部职工纷纷递交了请战书。由于此次堰塞湖处置不但要穿越近千公里的川藏公路,而且人工干预急需大量技术娴熟且抢险经验丰富的重机操作手,最终确定了70人分两个梯队,向白格堰塞湖挺进。

从成都至西藏江达县波罗乡千余公里的道路并不是那么顺畅,行驶在危机重重的川藏线上,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峡谷,在翻越雪山时还会遇到暗冰等危险。领队的驾驶员何烨丝毫不敢懈怠,双手紧握方向盘。在翻越折多山时,天色渐晚,窗外呼呼的北风夹杂着雪花击打在玻璃上。如果在平时,这样的情况肯定要停下来。但抢险就是抢时间,带队领导决定继续前进。就在车队快到山顶时,一辆越野车突然发生故障,老驾驶员罗世浪不但驾驶技术好,修车技术更是响当当,不到10分钟,故障便被成功排除。

11月8日12时,经过3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第一梯队抢险人员顺利同前期抵达的3名领导和技术专家会合。73名勇士正式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战斗。

艰苦鏖战,凸显专业优势

初冬的西藏,寒气逼人。面对空气稀薄的高原,许多干部职工刚一下车就出现流鼻血、头晕等症状。堰塞湖水位仍在不断上涨,顾不上休整的抢险人员立刻投入到抢险各项准备工作中。

王永平、周志东等6名技术专家都有高原反应,来不及片刻休息,就马不停蹄赶赴堰塞湖实地勘察勘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发回联合指挥部。

与此同时,18名挖掘机和装载机操作手正式接过兄弟单位的18台大型抢险设备。11月8日17时,第一台挖掘机开进堰塞体,紧接着第二台、第三台……当18台重型机械全部抵达堰塞体时,指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也陆续登上堰塞体。

“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长110米、深11米、槽底高程2956米的泄流槽开挖任务。”堰塞体上,第三工程局现场指挥员梁建忠下达战斗命令。

与时间赛跑,就要超时间工作、超负荷作业、超极限挑战。挖掘机操作手吴玉飞由于高原反应强烈,鼻血一直止不住地流。实在没办法,他就用卫生纸堵住鼻孔。鼻血很快湿透卫生纸,滴到鞋子上。即使这样,他仍操作挖掘机不停地开挖泄流槽。其他队员劝他休息时,吴玉飞说:“我向下多挖1米,群众就多一份安全,少一些损失。”

为了加快开挖进度,他们采取人停机不歇的方式作业,白天,机械轰鸣;晚上,灯火通明;累了,烤把火席地而睡;饿了,直接在作业设备上吃口干粮继续抢险。

堰塞湖湖水一直在疯狂上涨,溃坝风险不断加大,而现场参加抢险战斗的73名勇士的体能也即将达到极限。许多操作手、技术员、安全员患上了感冒,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离开。

11月11日16时,经过73名抢险队员71小时艰苦鏖战,一条长220米、最大顶宽42米、底宽3米的泄流槽开挖完成。11月12日10时50分,人工开挖的泄流槽开始过流。至此,悬在金沙江两岸3.4万名川藏同胞头顶的巨大危险被成功解除。

关键时刻,党员冲在前

堰塞体上,由于高原反应,加上高强度的施工作业,许多抢险人员嘴唇裂开了口子。

第三工程局临时党委常委曹欣强一上高原就血压突升。随队的医生劝他休息,他却说:“我是党员,我必须上。”

上一次金沙江发生堰塞湖时,第三工程局成都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贵平带领侦查分队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勘察堰塞体时由于迷路,差点回不来。在这次抢险中,他再次站在最危险的地方指挥抢险战斗。

党员张孝虎是一名爆破手,这一次,爆破技术虽没派上用场,他却承担起电工的任务。夜晚,他会布置好照明灯,为队员们照亮;白天,他又干起厨师的活儿,为大家做好伙食保障。

金沙江畔见证“铁军”忠诚本色,他们始终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时刻为人民而战!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