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9·04·总第52期 > 正文
周冠五:大型国企改革的探路者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07-24

1979年7月,作家蒋子龙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机电厂新任厂长乔光朴,对全厂万名职工进行大考核,把不称职人员撤离岗位,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与此同时,乔厂长在推进改革中受到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困境。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小说契合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乔厂长”一时间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乔厂长”不只是小说里的人物,他是改革开放初期现实中无数“厂长”的形象代表。

那一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央行等6个单位联合发文,确定8家大型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首都钢铁公司成为其中之一。时年61岁的首钢总经理周冠五锐意改革,大力推动“承包制”和大规模的并购,带领首钢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了现实版的“乔厂长”。

打破平均主义,向改革要效率

1979年初,在政府酝酿对大型国企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改革时,思想敏锐的周冠五亲自策划报告,送交北京市和冶金部领导,主动请缨成为改革试点单位。

在首钢改革前,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周冠五虽然管理着20万职工,却没有权力签字改造一个厕所。

这并非个例。没有扩大自主经营权之前,千千万万的厂长们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车间主任,企业的生产销售都是国家计划好的,“就算要盖一个厕所,也要国家的计划中有专项的使用资金才能去盖”。

1979年5月,首钢成为8家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两个月之后的 7月13日,国务院印发5个文件明确放权: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资金运用、干部任免、职工录用等方面的权力。

周冠五立刻着手解决了两个紧迫问题: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解决经营投资。

第一项改革措施是推行经济责任制,打破平均主义,做到“三个百分百”:每个职工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规违制要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对违制者要百分之百地扣除当月全部奖金。周冠五说:“制度不要太复杂,要让人人都看得懂。规程做好了,不会出事故,除非是自然事故。”

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很多员工对此非常不适应。迟到一分钟,或者在车间不戴安全帽,都会被扣奖金,很多人全年的奖金都被扣光了。违章严重者,甚至会被降职、撤职。

小说里的乔厂长将全厂9000多名职工推上了大考核、大评议的比赛场,留下精兵强将,把考核不合格的组成服务大队替代农民工搞基建和运输,他因此也因此树起了一批“仇敌”。周冠五也同样有此遭遇,他的那些雷霆手段一开始时引发了许多不满和怨恨,时常有人跑去主管部门那里去告状。

但是,那些对周冠五有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责任、考核、奖惩三合一的管理方式,使首钢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很快恢复。1979年12月,首钢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二高炉顺利投产,并且不到一年半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1979-1981年,首钢利润净额年均增长45%,上缴国家利润年均增长34%。如此卓有成效的业绩,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本是不可能的。

被逼出来的利润“承包制”

1981年,国家对钢铁限产,首钢的减产任务是36万吨,占上一年度总产钢量的9%。然而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带头兵”,首钢当年的上缴利润要达到2.7亿元。

“把首钢的全部家底都抖出来,满打满算利润最多2.65亿元,都缴上去了,企业留成一分钱没有,职工的福利更飞到天上去了”。周冠五拿着纸和笔这样算着账,希望跟领导谈一谈条件。可是,要保证北京市的财政收支,首钢必须完成2.7亿的上缴利润。

无奈之下,周冠五提出了“利润包干”,即在保证完成2.7亿元利润上缴的前提下,超额的利润由首钢按4∶3∶3比例(40%用于生产发展;30%用于职工集体福利;30%用于工资奖励)自主分配使用。

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对员工积极性的激发效果,要比单纯加强管理的效果更好。

当年,首钢的利润达到了3.1649亿元。在上缴2.7亿元后,首钢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多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首钢,随即在“利润包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利润递增包干”的新的承包方案:以1981年上缴利润2.7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7.2%上缴国家,超额归首钢。超额部分按照60%用于生产发展、20%用于职工集体福利、20%用于工资奖励的方式,自主分配使用。

1982年,试行承包制得到国务院批准。其内容大致为,在每年上缴利税递增7%的前提下留成利润。

周冠五说,当时国家经济平均增幅是4%,苏联是2%,要做到7%难度很大。但是因为“有好处”,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节约生产运动再次大规模展开,100项合理化建议被提出并实施。当年,上缴利税后余额4000万元,“工人都乐开了花”。

周冠五说,在建设中,人们涌现出的智慧是无限的。他回忆当初生产建设中解决困难的事情:“要立一根45米高的水泥柱子,已经做好了,但是没办法把它吊起来——按普通使用吊车的方法,柱子会开裂甚至折断。一个8级工围着那根躺在地上的柱子转了两个礼拜,终于想出了办法:用钢丝绳把柱子分段捆住,并插入角钢,使柱子受力均匀。安安稳稳地吊了起来。”

首钢利润“承包制“,被评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和改革”。自此,首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没有自主权的生产车间,转变为相对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企业。首钢的成功经验,让“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成为日后国企改革的标准表述。到1989年,首钢实现利润年均增长依然保持13.5%,是当时全球钢铁公司年均利润增长率的2.4倍。

后来,周冠五又进一步提出“承包为本”,首钢的改革得以在批评中继续前行。当时有中央领导这样肯定首钢经验:搞好一个企业,办法就是“政策+周冠五”,一个好的政策加一个好的企业家。

1987年,全国各地对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反思和总结,许多人认为,实行承包经营的责任制是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好形式。于是,经过国务院提倡,这个曾一度受到冷落的企业经营方式又兴盛起来,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了。短时间里,成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与此同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企业经营方式也得到推广。

资本运营的曲折探索

随着制度的创新,首钢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事业扩张顺理成章。但不幸的是,对外扩张既是首钢改革绚烂的高潮,同时也给首钢衰落埋下了隐患。

早在1985年,初有成就的首钢就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试图开展资本运营,以期实现企业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在周冠五倡导下,首钢先后兼并了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所属的13家军工厂、原冶金部所属的两家地质勘察设计院、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的3家建筑企业。一时间,全国到处都有首钢收购的痕迹。

1992年11月,首钢的扩张计划更是发展到极致:1.2亿美元购买秘鲁铁矿公司。首钢已经从一个单一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矿业、机械、电子、建筑、航运、金融和海外贸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介入了全球的钢铁、建筑、运输业务,被国务院确定为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12家重点企业之一。

大规模兼并虽然扩大了首钢的资本规模,但也给首钢增加了很大压力。巨额购买秘鲁铁矿公司就屡屡被各界诟病,因为其买价溢价数倍,且佣金不菲,而且后来的十多年里,秘鲁铁矿工人多次罢工,生产都难以维持,给首钢带来无穷麻烦。首钢陷入了盲目扩张兼并的误区。

周冠五意识到,首钢面临的问题不是求大,而是要集中力量求强,从单一的生产经营跨越到全面的资本经营上来。此后,经过调整,首钢的资本经营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一开始,周冠五心中最大的梦想,是将首钢改造成一家类似日本三菱和韩国大宇式的财团式企业。到1994年,周冠五把首钢带到了巅峰状态。这一年,首钢以823.7万吨的粗钢产量一跃而成为国内钢铁业群雄之首。周冠五也开始探索由工厂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1994年11月,周冠五被评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然而仅仅过了3个月,他受到其子周北方经济犯罪的牵连而黯然下台,原冶金部副部长毕群接替他,担任首钢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毕群后来描述盛况下的首钢是“一团乱麻”:结构乱、财务乱、管理乱、负债不合理。

此后,邯钢代替首钢成为大型钢厂的典范。“首钢的人去邯钢学习,人家说,你们还学什么呀,我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照你们抄的。”周冠五说。

“心胸要开朗,再大的事过去就过去了”

去职之后,周冠五从首钢回到了西长安街的家中,消失于公众视野。“心胸要开朗,再大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我能吃能喝,不忌口,而且吃油特别多。”多年后,周冠五说。

周冠五在退休前,首钢曾与美国通用签了合同,由首钢购买通用两个亏损的工厂。就在要成交的时候,通用反悔了。而随着周冠五的去职,“不到一个星期,通用就拿回去了自己的工厂,其中的一个与上海汽车组建了‘上海通用’”。

为了2008年奥运会给北京多创造些蓝天,政府花了500亿元将首钢从北京石景山区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在媒体回顾首钢光辉历史的此时此刻,周冠五这个名字才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回顾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令人感慨万千。

2007年4月20日,周冠五因病逝世,享年89岁。生于1918年的周冠五是山东省金乡县人,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3月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他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部队在冀鲁豫解放区坚持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率领首钢成为我国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

周冠五创造的“经济责任制”、“利润包干制”、“岗位责任制”、“递增大包干”,都是国企改革的创举和壮举。“首钢经验”不仅将首钢推到全国钢铁业的首位,对国有企业改革也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本文参考了《中国企业家》报道《周冠五:承载一代改革人的命运》《周冠五:无声晚年》;《新京报》报道《首钢周冠五》;《竞争力》报道《周冠五:钢铁大王覆于改革风云》等资料,谨表感谢。记者 郝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