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10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朔集团)前身是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组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因建设中美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而设立,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97年6月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能源),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和煤炭生产的核心骨干企业。
平朔安家岭矿工业区
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煤能源开展了产业结构和基地布局调整,平朔集团也在上级单位指导下,一手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一手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格局,实现了由改革开放“试验田”向结构调整“示范田”的转型发展。
去产能 稳产量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2012年,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也宣告结束。
在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为进一步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等要求。
作为中煤能源的煤炭生产核心企业,平朔集团的煤炭产量最高时占集团总量70%左右,高峰时期原煤产量超过一亿吨,因此,在去产能方面,自然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是在去产能过程中困扰很多企业的难题。平朔集团则由于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精细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祥生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平朔集团始终坚持高效办企业,严控职工的数量和规模,每年职工增量很小,同时,必要情况下还会对部分业务实行社会专业化外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的用人包袱,也为职工内部转岗分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分流安置职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平朔集团将关闭矿井成建制的综采、机电、运转、通风等一线队伍分别划拨到公司其余的井工矿,提高了自营工作量,减少了外委用工。同时,将生产技术、设备、地测等机关职能部门人员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个人意向,分流安置到公司其他生产辅助单位和业务中心。此外,还加大了困难职工帮扶力度,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在制定分流职工安置方案时,公司做了大量精细的工作,尽量使转岗的职工人尽其才。”王祥生说。
资产处置方面,针对去产能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井工设备、洗选系统大量闲置的现象,平朔集团一方面研究制定了闲置资产处置盘活总体工作方案,将井工升井物资尽可能调剂到小回沟煤业、北岭煤业等内部单位使用,对于公司内部确实无法使用的物资,则采用租赁、拍卖、合作等多种途径,与中煤能源内部企业、周边煤矿搭建信息交流、物资交易平台,以减少库存占用。另一方面,平朔集团成立了河港物流公司,利用闲置的装车系统和洗选系统,开展外购煤配煤、代装发运等工作,尽可能地盘活闲置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平朔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平朔集团完成了井东煤业、东日升煤业、井工二矿3个矿井的处僵治困、法人“压减”工作,退出产能1090万吨/年,将原煤产量从2012年顶峰的1.13亿吨下降到当前的7000万吨,在化解产能的同时,实现了《意见》中提出的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的要求,科学平衡了“去产能”和“稳产量”的关系。
从“一煤独大”到四大产业
化解产能,是为转型做准备。《意见》提出,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平朔集团在国家政策和上级单位指导下,针对“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向煤炭、电力、煤化工、生态四大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格局进行转变。
煤炭产业方面,平朔集团提出做稳做精煤炭产业。做稳,强调的是量。“主要是稳定煤炭生产规模,这是成功转型的前提和基础。”王祥生说。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平朔集团在煤炭产业方面积攒了厚实的“家底”。包括已经建成的三座年产能力2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煤矿,两座年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一座年产能力300万吨的优质配焦煤矿井,此外,还有六座年总入洗能力1.25亿吨的配套洗煤厂、四条总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是国家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做精,强调的是质。“平朔集团通过露井协同开采、精细开采、精细加工、分级转化、分阶利用,实现资源回收最大化。”王祥生说。
平朔集团露天矿资源回收率达96.2%;井工工作面回收率达到了85%,均居行业先进水平。截至2018年底,平朔集团资产总额为724.81亿元,累计生产原煤14.76亿吨,外运商品煤11.48亿吨,缴纳税费722.79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电力产业方面,平朔集团通过参股控股多种方式,发展坑口低热值煤电厂,利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和超低排放环保治理技术,将矿区低热值煤就地转化发电,并兼顾供热。
目前平朔集团共有5座控股、参股电厂,装机总容量409万千瓦,年消耗劣质煤510万吨。坑口低热值煤电厂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煤矸石处置成本和煤矸石自燃产生的环境污染。
化工产业方面,针对平朔矿区高硫、高灰、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中低热值劣质煤赋存量大、经济效益差的实际,平朔集团进行了煤气化开发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如今,平朔集团已建成设计年产40万吨硝酸铵、副产1.1亿标方液化天然气的大型煤化工示范项目,可年转化劣质煤170万吨。
目前,平朔集团能源化工项目在克服合成氨系统稳定性不足、非计划停产多等困难后,逐步提高了生产负荷,产品质量日趋稳定。主要产品硝酸铵可以满足平朔矿区及周边炸药生产的需求,副产品天然气可满足山西省朔州市及周边天然气加气站和管网调峰需求。目前,平朔集团能源化工产品在巩固蒙东、晋北、东北等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正在稳步开拓河北、宁夏等新兴市场。
生态产业方面,平朔矿区是绿色矿区,建矿至今,生态建设从未间断过。“建矿30多年来,用于生态治理修复投资累计多达20亿元,复垦了4万余亩土地,在矿区周边造林6万多亩,矿区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王祥生说。
近几年来,平朔集团在复垦区建成了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矿史博物馆和人工湖,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出具规模,平朔安太堡矿也被国家列为了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和土地复垦教学实践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平朔集团布局的煤炭、电力、化工和生态四大产业,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电力和化工产业的原料来自平朔矿区,部分产出品也可就地消纳,复垦和生态建设,是平朔矿区必须承担的环境责任。煤炭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则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据王祥生介绍,2010年,平朔集团原煤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2012年攀升到顶峰,达到了1.13亿吨。近年来,平朔集团及时淘汰无效低效产能,主动缩减产量,将煤炭年产量稳定在了7000—8000万吨。正是这种稳定的规模优势,厚植了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基础。
“平朔集团只有做稳做精煤炭主业,才能保证电力、煤化工、生态等产业链条的高效延伸,才能建成煤炭、电力、煤化工、生态四大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格局。”王祥生说。
传承改革基因
平朔集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成果,与其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身份密切相关。
在2018年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平朔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日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高度肯定,而这一模式所蕴含的先进性,一直流淌在平朔的发展建设中。”王祥生说。
王祥生告诉记者,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额度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创建的能源项目,这种高起点和高标准,为平朔后期的发展创造了先进的标杆,奠定了先进的基础。
比如在生产效率方面,建矿初期,平朔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技术和管理,生产效率很高。1991年外方撤走后,平朔为了降低成本,缩短供货周期,逐步加大了大型设备国产化开发力度。初期,公司也担心国产设备会降低生产效率,但实践证明,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未因设备国产化而降低,仍然保持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目前,平朔集团在册职工9100人,以每年7000-8000万吨的煤炭产量计算,人工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今,装备精、人员少、效率高,仍是平朔集团的一大优势,也是平朔集团能够稳妥去产能的重要基础。
再比如创新方面,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创新是平朔的禀赋,公司从未间断对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之后,平朔集团更是构建了管理、人才、科技、全员创新模式,激活了改革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力。据了解,平朔集团1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仅2018年就收获了41项节能创效成果,创造效益约830万元。
新形势下,有着近40年发展历史的平朔集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主业稳煤困难。包括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不足,生产接续困难等。另一方面是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不足,人才引进困难。王祥生告诉记者,平朔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煤炭项目,早期享有国家许多优惠政策,但是近年来,在发展电力、煤化工这两大转型项目方面,对口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加之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足,引进人才比较困难,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高效率转型发展的瓶颈因素。
破解上述困局,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进入新时代,平朔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了建设开放、创新、绿色、阳光、共享“五新平朔”发展思路,以此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下一步,要将平朔集团打造成人才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质量和效率的经济竞争力、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产业竞争力、管理和文化的基础竞争力居于行业先进水平,实现综合实力更强、质量效益更高、产业结构更优、体制机制更活、员工生活更好的目标。”王祥生说。
链接:平朔集团如何永葆改革创新劲头?
平朔安太堡矿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指示精神建设的,它的建成投产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中外合作经营的安太堡矿,没有不断的改革创新,平朔就不可能从一个露天矿发展到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平朔集团认识到,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保持改革创新的信心和毅力。为此,平朔集团提出了警防“四种思想”、树立“四种思维”、强化“四个理念”,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是警防怕担责任、坐井观天的思想,牢树底线思维,强化忧患理念。平朔集团认识到,中外合作开发安太堡矿就是抓住了历史、政策、市场的机遇,才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第一单,才能够推动煤炭工业发展一步跨越30年,也才有了平朔的今天。所以,必须紧抓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谋篇布局,主动作为,把产量规模的稳定抓在手上,把采掘关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扛在肩上,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拓展空间、增添动力。
二是警防不思进取、等靠依赖的思想,牢树经营思维,强化效率理念。平朔集团认识到,企业竞争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正是凭借强烈的效率意识,安太堡矿从1985年开工建设到1987年9月投产,只用了26个月,相当于当时我国建设矿山周期的四分之一;年产原煤1533万吨,定员1643人、全员工效34吨,真正体现了建设效率高、生产效率高、人均效率高。面对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就是要追求快节奏、高效率。
三是警防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牢树创新思维,强化改革理念。纵观平朔发展历程,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开拓创新、锐意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先锋当之无愧。
四是警防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思想,牢树赶超思维,强化一流理念。平朔集团认识到,具有争创一流的意识,才有一流的工作业绩,要“跳出平朔看平朔”,对标找差距,在安全稳定、生产效率、盈利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寻突破、创水平,在集团公司找位置,在山西煤炭大省找位置,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