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创新资本运营 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的探索实践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14

中国国新成立于2010年12月,是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央企”。成立之初,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中国国新的定位是配合国资委优化央企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主要在央企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资委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国新于2016年初被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

试点三年多来,中国国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国新资产总额从2015年底的1389亿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3806亿元,增长了2.7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40%;净利润从2015年的4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2亿元,增长了1.6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18%。

中国国新董事长周渝波走进上海财经大学,与广大学子分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展要诀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中国国新进一步加深了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定位、职能的认识。

运营公司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生动缩影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一个生动缩影。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产业公司相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在功能目标方面,运营公司旨在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在投资方向上,运营公司没有主业限制,在投资方向、行业和领域等方面更为灵活;管控模式以财务管控为主;运作方式则呈现出股权运作、基金投资、培育孵化、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的明显特点。

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运营公司的功能定位、业务形态也不相同。运营公司更有条件把握实体企业需求,更有利于以融促产,支持实体企业发展。

尽管职能差异明显,但运营公司又与投资公司、产业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扮演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新产业培育方面,运营公司重视布局央企尚未涉足或者实力较弱、但符合国有资本“三集中”要求的新兴行业领域,以基金投资等方式培育新产业,或者配合投资公司、产业集团进行产业培育。

存量资本调整方面,运营公司按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要求,协同投资公司、产业集团对存量资产进行整合盘活,提升价值。

产融结合方面,运营公司为投资公司、产业集团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发挥以融促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三类企业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发展,运营公司要在多方面支持产业集团和投资公司,将与其他类型企业进行深度协同、互补合作,通过有效发挥资本运作平台功能、关键支点撬动作用,促进各类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更大提升。

运营公司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深扎根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属于政府附属物,没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在这种附属关系下,政府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国企,属于典型的物权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企改革也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如何改革、理顺政企关系,是每个阶段试图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国企改革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为重点,广泛采取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

期间,《民法通则》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出台,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作为政府附属物地位,确立了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委托关系。

在委托关系下,政府监管国企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债权色彩。在此期间,政府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即“拨改贷”,体现了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债权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期间,国企改革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这一轮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开始“活”起来,并逐步走上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出资关系为基础的公司化道路,企业法人财产权得以确认,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形成。

在出资关系下,政府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享有股东权利,承担有限责任。政府通过“贷改投”、“债转股”等方式解决国企债务负担过重问题,政府监管国企从债权模式转变到股权模式。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这一阶段以设立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起点,股权管理模式从“多龙治水”转为专业化的出资人监管。第一次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

这一体制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真正开始由行政方式向出资方式转变。国有一级企业出资人缺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扭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落实。

第四阶段: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谋划部署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了国企改革“1+N”系列文件。

新一轮改革中,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包括改组、组建两类公司,成为政企关系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可以说,两类公司是按照出资关系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国企改革新的重要突破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既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深化国企改革至关重要。

两类公司上接体制,下接资本运作、企业经营,覆盖了国资国企多个方面的改革。开展好两类公司试点,不仅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同频共振,而且对于改革全局具有重要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

目前,中央企业层面共有21家开展了两类公司试点。地方国企层面共有100多家开展了两类公司试点。中国国新是目前仅有的两家央企运营公司之一。

搞好国有资本运营五大要诀

开展好国有资本运营,以下五点体会尤为重要:

一是要围绕国家战略准确把握资本运营定位。只有在贯彻国家战略大局中找准资本运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才能把握正确发展方向不偏离、不动摇,更好体现试点价值和央企担当。

几年来,中国国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强调运营对象必须聚焦进入实体产业的国有资本,不能“脱实向虚”,而是要更好地“以虚活实”。

二是要清晰描绘资本运营的愿景目标。目标指引方向,中国国新确立了打造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战略目标,并结合试点功能定位和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以“资本+人才+技术”轻资产运营模式为发展方向。

三是要以完善多元运营手段为基础。中国国新围绕运营公司使命定位,逐步形成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和境外投资5大业务板块,各板块间功能明确、边界清晰、有效协同,成为开展资本运营的主要业务支撑。

发起设立系列股权投资基金,形成以国风投基金为核心,包括国同基金、央企运营基金、国新建信基金、双百基金和科创基金在内的国新基金系,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

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中央企业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去一降一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已拥有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财务公司、金服公司、大公资信等7家机构。

开展特色资产管理业务,以多种方式助力央企深化改革,在参与央企市场化债转股、央企母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专业化资产整合、改革脱困等方面深入进行探索。

设立上市公司股权运作平台,以专业化管理盘活存量上市国有资本,对央企上市公司600多亿元的股份,按照委托管理、自主运作、发行央企创新驱动ETF、积极参与布局科创板等,进行高效运作。

搭建境外投资平台,通过国新国际境外投资,重点支持央企“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四是要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立足点。运营公司虽然没有主业限制,但不能四面出击,发展不能“失焦”;运营公司要以提高资本回报为主要目标,但不能仅仅盯着财务回报,否则可持续发展功能势必会“弱化”。

中国国新在运营理念上,主动明确运营公司投资边界,聚焦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新投资生态圈;在发展策略上,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提质要求,明确提出“五个守住”,以此把握好公司投资方向和节奏;在业务运营上,一方面强调要重视处理好“四个关系”,大力提升项目投资质量,另一方面树立“三分投、七分管”的理念,通过实施“投后赋能行动”等系统提升投后管理价值再造能力。

中国国新针对基金投资量大面广、风控要求高的实际,强调要重视处理好“投少和少投、跟投和领投、债投和股投、投优和投短”的关系,大力提升项目投资质量。

为避免“重投、轻管、不言退”,树立“三分投、七分管”的理念,并通过实施“投后赋能行动”等,系统提升投后管理价值再造能力。

五是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中国国新重视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内嵌到法人治理结构中,突出公司党委发挥领导作用。重视在改革试点中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搞好资本运营。重视健全基层党组织,探索构建运营公司党建工作新模式,抓好市场化引进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重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植入并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培育以“国之脉 传承责任之脉,新致远 坚持创新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国新特色文化。重视作风建设,部署开展以“六个查找解决”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压实行动”,努力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周渝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