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9·10·总第58期 > 正文
【署名文章】做强做优做大节能环保产业 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2-1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70年后,历经沧桑巨变,我国经济实现腾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经历了从粗放的污染管理,到有具体目标的污染控制,再到大气、水体、土壤等细分领域污染防治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然而,建国70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过去多年高增长率和粗放式发展,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中国节能山东临沂生态循环产业园

中国节能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与环保产业园

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涵盖能源节约、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做强做优做大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且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一系列成绩,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产业集中度低、污染治理任务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应正视差距,着力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专业化整合 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节能环保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特征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企业已经突破5 万家,但营收超过百亿的企业却屈指可数,与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巨头相比还存在10~20 倍的差距。美国节能环保领域排名前10 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超过50%,而我国节能环保市场集中度仍不足10%。

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进入一个空前快速的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综合环境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需要大力推进专业化整合,通过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以此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格局重塑。

应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支持央企等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格局重塑。应充分发挥央企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央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央企环保产业对长江大保护、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进而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实行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环境监测和治理综合环境服务模式创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朝着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和核心工艺创新

污染防治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从节能环保产业发挥的作用看,还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重末端治理、轻源头控制较为普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末端治理和源头减量措施相互配合,合理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大相关企业的核心工艺技术创新力度,通过工艺过程颠覆性、革命性的重大技术突破,真正实现源头减量和全过程控制。

以纺织行业为例,我国是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其中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大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大浴比(1:8以上)溢流染色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蒸汽和染料助剂等,能耗高,污水排放量大。而具有颠覆性的智能全模式染色机不仅实现了集气流雾化染色、溢流染色、气液分流染色三机于一体,而且采用不同模式染色时,可以使浴比降低至1:2.8~1:3.5,在极大地提高染色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了电、蒸汽和染料助剂等的消耗量,减少大量污水排放,从而产生显著的节能环保效益。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适应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深刻变化、环境服务与监管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重要举措。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在燃煤电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指导意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企业污染物减排需求的增长、政府有效监管体系的构建、环保产业的发展,都为我国第三方治理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第三方治理作为环境管理的新模式,在完善政策体制、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尚不完善,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尊重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避免违背企业意愿的“拉郎配”;另一方面,在我国节能服务领域,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工业、建筑、公共设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日益向大型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合同能源管理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都是基于市场化运作、由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的管理模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此,应借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成熟经验,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体制导入到环境污染治理行业,采用“合同环境管理”创新模式,以有效探索和推进第三方治理在环境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康发展。

发展壮大绿色金融

节能环保产业属重资产行业,一般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率偏低、公益性特征显著等特点。我国节能环保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现金流紧张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节能环保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做强做优做大节能环保产业,要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绿色金融,把绿色金融培育成节能环保产业的新引擎。一方面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快构建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贷款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体做法上,应探索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行绿色债券。同时,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并采用政府和社会合作的PPP等模式,拓宽社会资金参与的广度。

根据发达国家环保发展经验,环保投入一般占GDP比重在2%至3%时,环境质量的改善较为明显。近十几年,我国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长期处于在1.5%以下,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外,仍需要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资金以及税费优惠的扶持力度。

统筹推进重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成果产业化水平偏低,是制约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01年至2017年,美国和日本的核心专利数分别占全世界的36.4%和34.7%,而中国仅为2.6%。

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欠缺,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依赖进口;技术交易、转移和扩散的市场化机制也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机制尚未健全;节能环保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应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充分发挥国家专项资金的作用,增加科研经费,做好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总体设计,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努力以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加快发展。

应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承担节能环保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快推进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平台的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并构建一批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及信息交流平台,加速技成果落地转化。(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余红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