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20·01·总第61期 > 正文
【特别策划央企负责人会——案例一】中国一重:坚守初心再出发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03-26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国资委正确领导下,中国一重牢记初心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一举扭转了连续三年亏损的不利局面,2019年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提升思想格局,建立党建经营融合体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到中国一重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一重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制订好发展路线图,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改革创新、自主创新,提高管理水平,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

中国一重第一时间召开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三省重要讲话及视察中国一重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细化分解成10个方面、80条具体措施,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并就重点任务推进三级“挂表督战”。目前,“挂表督战图”确定的456个具体节点,已完成357个,有力推进了公司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中国一重持续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打破了几十年“工厂制”管理模式,确立了以营销为龙头的经营新机制,实行每天7:30早间运营调度会制度,做到“小事不过班,大事不过天”。“不换思想就换人”。公司印尼镍产品项目曾一度陷入僵局,通过签订“军令状”,在委领导和有关厅局大力帮助下,创新合作模式,有效管控风险,稳妥推进债转股,目前该项目成为一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平台,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

中国一重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在公司治理中创建了“23551”党建工作总体思路,把好政治、改革、发展、创新、风控“五个方向”,在党建工作会议上作“改革”“发展”“创新”“风控”报告,并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做到部署、落实、检查“三同时”。制定了党建工作“十三五”规划,使党的建设与经营管理高度融合。落实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一以贯之,制定了集分权手册,对25项职能进行了划分,落实党委常委会27项前置讨论事项和7项决定事项、董事会58项决策权和经营层73项管理权,实现责、权、利统一对等。激发改革活力,培育创先争优市场体系

签订“两个合同”实现强激励硬约束。坚持“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实现了领导干部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职工向职业技能人的转变。除党务干部外,企业就两种人,职业经理人和职业技能人。对于职业经理人,完不成年度利润指标70%、收入指标60%的自动解职。120名领导干部档案移交至人才服务中心。对于职工,实行严格的岗位达标,对不能满足岗位业绩、能力等需要的,解除岗位合同,按照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薪酬,岗位不达标经2次培训仍未通过的解除劳动合同,已解除岗位合同和劳动合同25人。

创新“两个机制”持续推进创先争优。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全面引入企业内部,建立了“225”管理创新体系,实现了424个班组以上各级组织全覆盖。取消价格保护,推进内部与外部市场对接,有效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坚持“快”字当头,每年确定确保、力争、创优指标,把力争指标作为第二年的确保指标,将“创先争优”写到中国一重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上。1-11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8.9%。

调整“两个结构”加快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制造业务优化升级和差异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成55台大型石化反应器,1415件大型电站、轧辊铸锻件,51台(套)轧机、压机、盾构机等,实现了石化等总包项目零的突破。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一带一路”、地企融合等新业务,大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完成了厂办大集体12408名职工安置、102万平方米物业改造工程施工。

担当责任使命,完善关键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研发内部市场化,变年度费用型为项目导向型,建立生产与科研单位供需双方合同制。科研项目实施公开竞聘制,组建柔性化科研工作组。与清华大学联合实施“超大型压力机”项目,与中钢研成立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积极开展基层“双创”工作和“百万杯”劳动攻关竞赛,设立党员、劳模、青年创新工作(活动)室110个,完成课题520项,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仅吨炼钢成本就降低千元,累计创效6.2亿元。

坚持目标导向,全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及常规岛大型锻件全部国产化,承担了全部“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任务,完成了世界最大715吨特大钢锭的浇注制造;承制了迄今世界单台重量最大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新型3800mm中厚板及5%Cr新材料支承辊成功研制与应用;首支国产调相机转子试制成功。承担的3项军工专项扎实推进。今年确定了7项“卡脖子”技术清单和43个重点科研项目。

坚持结果导向,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面向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近年来,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11项国内第一,累计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任务2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04、06、863、973等15项顺利通过验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2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修订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22项、企业标准42项,筑牢了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坚守初心再出发

2020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大于“危”,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在我们自己。

2020年,中国一重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破除观念障碍。一方面,持续深化系统学习,提升战略引领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增强全局观念,运用系统论方法,学深悟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发展战略制订和执行全过程,引领产品、产业、股权、市场、区域、组织、人才结构调整,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到“十四五”末,形成装备制造及服务、新材料、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地企融合五大业务板块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持续深化解放思想,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解决一重长期存在的“一小两慢”主要矛盾,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三讲三不讲”讨论活动,继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把滋生“等靠要”的土壤深挖去根,坚决同一切影响阻碍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陈旧观念、错误言行和思维定势作斗争。

坚持高质量发展,肩负历史重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一手抓创新,积极牵头组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开展“高端复杂锻件制造技术变革性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抢占制高点。实施“快堆主设备产业化制造能力建设”“重型机械装备离散型制造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技研发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一手抓改革,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发挥好董事会作用,在各级子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加快推进“双百企业”综合性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运维运营转变,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完善“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化职业经理人、职业技能人改革,探索骨干人员跟投风险共担机制。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进一步压降“两金”占用。进一步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扎实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高质量发展“挂表督战”,把好“五个方向”、管好“三个大局”、保证“三个落实”,深化“23551”党建工作总体思路落地,推进“1+6”基层党组织达标建设。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新热潮,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逐项细化分解、对接落实。坚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中央巡视整改成果,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企、从严管干,坚持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全面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积极性。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重要坚守初心再出发、担当使命从头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完成年度经营工作目标,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勇前进!(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明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