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20·04·总第64期 > 正文
【人文思享——历史】国家需要,就是他的选择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10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从1949年投身石油石化事业,陈俊武科技报国已经70载。

目前,我们的汽车所用的汽油,70%是用陈俊武开发的技术生产的。7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名副其实的炼油大国、炼油强国,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石化科学家、工程师们功不可没。

人生首个重大选择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看到亲人年纪轻轻因病离世,中学时代的陈俊武开始痴迷药物化学,希望有朝一日能研制出特效药,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1944年,17岁的陈俊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1946年,正读大学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看到一座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就是因为它生产了汽油柴油,侵略者的飞机坦克才能在战争中横行跋扈,使国人饱受欺凌。

年轻的陈俊武暗下决心:挽弓当挽强,石油工业才是英雄用武之地!他在日记中写到: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

1949年12月,陈俊武放弃了到北京、沈阳工作的机会,坐着马车,辗转来到抚顺,执意到了工厂一线,成为那个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

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他就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的工厂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他一头扎进车间,不懂就向工人师傅请教,向专家学习。他研究设备,推算数据,衣服上常常油渍斑斑……

他改良“蒸汽喷射器”,每天能为厂里节约几百度电;他改造炼油设备,使加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20%。一个个创新的灵感,变成了技术革新成果,提高了生产效率。青年陈俊武逐渐脱颖而出,成了厂里的劳动模范。

1956年,陈俊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中,他郑重写道: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1959年国庆前夕,32岁的陈俊武作为全国劳模,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选择转型从头再来

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陈俊武所在的单位奉命转向石油炼制。一直专注人造油的陈俊武,之前学的很多东西都用不上了,相当于要从头再来。没有抱怨,没有退缩,陈俊武再一次调整专业方向,坚定地转向石油炼制。

当时,西方国家有一种叫流化催化裂化的炼油技术,能将汽柴油产出率提高两到三倍。但这类装置在全世界只有20多套,技术和设备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961年底,国家决定自力更生、自主研发。34岁的陈俊武迎难而上,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总设计师。

1965年5月5日,是中国炼油工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陈俊武领衔设计的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料试车成功!

这套装置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近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

1969年底,根据国家需要,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从此扎根洛阳50载。

在这里,陈俊武和同事们连续开发了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动我国炼油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

1978年3月,陈俊武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他为之呕心沥血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受到隆重表彰。

捧着烫金的获奖证书,陈俊武为之振奋,科技人员赶上了国家“科学的春天”。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有许多关于陈俊武的传奇故事,“鱼和熊掌兼得”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

1982年,上海炼油厂要新建一套催化裂化装置。总工程师朱仁义对陈俊武开玩笑说:“我这个人有些贪心,你那‘同轴式’我想要,‘烧焦罐’我也想要。”

同行的专家说:“你这是鱼和熊掌都想要呀!”陈俊武想了想,没有立即表态。

“催化一响,黄金万两”,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的关键技术,而“同轴式”和“烧焦罐”又是催化裂化的核心工艺。当时,在炼油行业这两项工艺从未合并运用过,这是技术空白,也是世界难题。

其实,“同轴式”技术也是陈俊武主持开发出来的。当年讨论时,有专家提出,有可能出事故,引起爆炸,陈俊武却坚定地说“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样才有了“同轴式”技术,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就是攻关方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院士都在思考如何在自己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新。

一天,在吃饭的时候,陈院士看着桌上的红烧鲤鱼,陷入了沉思: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呢?何不把同轴式和烧焦罐“嫁接”在一起,二者取长补短呢?

一个“快速床与湍流床气固并流串联烧焦”的设想就这样诞生了。

随后,陈俊武组织了大量的试验,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改进,在一次次改进中不断迈向成功,最终实现了“同轴式”和“烧焦罐”这两项技术的完美结合。

1989年,通过融合这两项技术,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新型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这项技术成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

1990年,这套装置的模型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一亮相,立即引起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

目前,我国采用这项技术加工的原料,每年达4000万吨,生产的汽油,可让一千五百万辆家用汽车跑一年。

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1990年3月,63岁的陈俊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时,已是公认的炼油技术专家,是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多项国家科技大奖,可谓功成名就。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生活,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加忙碌、更具挑战的奋斗之路。

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而烯烃原来只能从石油中获取。我国煤多油少,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以煤替代石油生产烯烃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但煤制烯烃的技术瓶颈在于甲醇制烯烃。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1997年,他们慕名找到陈俊武,想把这个成果工业化。这时有人提出质疑:“国际原油价格低,用油制烯烃比用煤更经济,我们投入这么多人力和物力,值得吗?”

陈俊武认为:这项技术全世界都处于实验室阶段,谁先工业化,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他告诉大家“一定要抢时间,如果被国外公司先占领了,我们再国产化就晚了”。

项目启动后,陈俊武办公室成了指挥所。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遇到技术难题,他都会亲临一线。

有一次,在陕西华县试验现场,装置出现了问题。他要爬上四十米的高塔,大家说什么也不让他上,陈俊武却坚持爬到了塔顶。这一年,他80岁。

“我们做工程设计的人,必须到现场解决问题,近距离察看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管线。”陈俊武说。

在与国外公司赛跑的过程中,陈俊武作为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8次奔赴陕西华县,3次前往辽宁大连,2次北上内蒙包头,现场指导,推进攻关。

2006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煤制烯烃呈现出巨大经济效益。国内一家企业决定引进国外技术,谈判后,仅技术转让费就高达上亿美元,使用的催化剂价格则是国内的3倍。即便这样,签约前夕,国外公司又突然提出涨价。

其实,这家公司的技术也没走出实验室,他们是想拿我们的资金和市场,边做试验边推广。

而这时,中国的工业试验即将完成。陈俊武派人到北京,找到有关领导转达他的意见:“再等半年,一定会有结果。”最后,国家有关部门采纳陈俊武的建议,批准该技术在国内工业化应用。

从1997年到2006年,陈院士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为国家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提前十年布局,为我国赢得了这一关键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2010年,中国的百万吨级工业装置建成投产,开辟了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制烯烃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了世界第一。2014年,这项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年,他又以87岁高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知识分子的初心和担当。

传承时代楷模精神

2020年1月13日,陈俊武又一次走进他熟悉的人民大会堂,参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

此时的他,已经从身形矫健变成了步履蹒跚。但他的科技报国之心没有变,从业70年所体现的爱国、奋斗、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没有变。

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了陈俊武勇担使命、奋斗不息的故事和事迹。

“国家需要,就是他的选择。”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平在会上表示,从1949年投身石油石化事业,陈俊武院士科技报国已经70载。

“作为陈院士事业的后继者,我深刻感受到了他那种镌刻在灵魂里的忠诚和骨子里的担当,更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忘初心、忠诚报国的榜样力量。”周成平说。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从“一位科学家的光荣与梦想”的角度,分享了与陈院士有关的数个故事。

“有人问我,最敬佩陈院士什么?我说是'智慧',这种智慧既有站在行业顶端的视野与眼光,又包含着对科学的敬畏与执着。”

在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陈院士立足行业发展制高点,与科研团队一起,推动中国炼油工业技术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一路走到了世界前列。

中国石化安庆公司副总经理宫超在会上表示,陈俊武院士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陈院士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种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如今这一颗颗种子都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他燃烧的是自己的生命,催开了满园的桃李。”

宫超用一首诗表达了自身的感受:“洁白催化剂,粒粒担使命。默默守初心,唯盼再复兴”。

据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资深专家陈香生介绍,陈俊武院士85岁前后的近20年,为国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国家煤制油战略储备项目建设立项把关,二是为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制定建言献策。

在陈香生看来,陈俊武院士对待事业严谨、严肃、认真,认为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陈院士秉持这份信念,不忘科技报国之心,通过爱国、奋斗、奉献逐渐成为时代楷模。

“对于奉献和索取,陈院士有自己的一套'不等式'。”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青年员工刘倩告诉记者,“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奉献和索取、事业与家庭、爱好和工作,形成了他“人生不等式”的两端。以身许国,无怨无悔,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陈俊武院士。(《国资报告》记者 任腾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