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践行“三个转变”
锻造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的精神脊梁
锻造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的精神脊梁
牢记总书记嘱托 践行“三个转变”
锻造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的精神脊梁
锻造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的精神脊梁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10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最紧急时刻,中国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工业)派出了中国中铁第一支医院援建队伍,累计援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隔离区、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等15所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还通过全球供应链采购医疗物资驰援武汉,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援建现场上,凛冽寒风中,突击队员连轴转,困了靠着焊机裹衣而眠,醒来继续战斗;在维保一线,围墙这边收治重症病人,围墙那边加紧施工。谁无亲人?谁不害怕?谁没挂念?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中铁工业人?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铁装备视察,提出了“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几年来,中铁工业人牢记嘱托,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实现盾构世界产销第一,还孕育出了勇往直前、创新行远的“盾构精神”,它成为中铁工业人落实“三个转变”再出发的精神脊梁,它凝聚成了中铁工业人践行“三个转变”,攀登世界装备制造最高峰的历史担当。
勇往直前是中国盾构产业前进发展的生动写照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盾构/TBM)俗称盾构机,被称为“世界工程机械之王”、工程机械中的“航空母舰”,它是集隧道掘进、出渣、拼装隧道衬砌、导向纠偏功能于一体,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铁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隧洞工程及军事防护工程施工的特大型专用工程设备,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基础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
1997年,原铁道部斥人民币近7亿元巨资,首次引进两台德国硬岩掘进机(TBM),用于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那时,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盾构行业完全被国外垄断,设备需要外国专家远渡重洋进行检修,昂贵的进口成本,耗时的跨国沟通,我们处处受制于人。外国专家到来后,严苛的生活要求也给现场施工带来巨大压力。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技术人员的民族自尊心,却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昂扬斗志。
“盾构关乎国家建设,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盾构!”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盾构产业化的推动者和奠基者之一,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得者李建斌回忆说。
2020年3月18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首台盾构机“粤海1号”始发
2002年,“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由18人组成的“筑梦之队”盾构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面对“从0到1”的大量技术和理念盲区,技术人员从零学起,开启中国盾构研发的历史征程,拉开了国家层面自主研发盾构的序幕。不久,中国首个国家级盾构产业基地在河南新乡落成;2006年,研制出中国直径最大,控制点最多,功能最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控制系统试验平台。2008年,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铁一号”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样机横空出世,实现了中国人从盾构关键技术到整机制造的历史跨越,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拉开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2009年,中国最大的盾构研发制造基地——中铁装备落户郑州(现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集团),中铁盾构开始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价格昂贵的外国盾构开始大幅度降价。
创新行远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竞争不相信眼泪。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必须靠自主创新。
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盾构之后,中铁工业人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2009年,中铁工业人提出要“造世界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这成为中铁工业人新的精神追求。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提供了重要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践行“三个转变”,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企战略性改革重组是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2016年,中国中铁启动“宏盛项目”,对工业板块的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中铁科工和中铁装备实施整体重组上市运作。2017年3月2日,“宏盛项目”圆满完成,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工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中国集隧道施工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和工程机械设备等产业为一体的首家上市企业。盾构作为中铁工业掘进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这三张“王牌”中“王牌”,是最具高新装备属性的明星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弱项,面对国内外多样性、复杂性地质条件对工程装备研发提出的新挑战,中铁工业人将创新创造内化为企业灵魂。从产品创新到理念创新,中铁工业每次新理念、新思路的变化,都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端装备”概念的提出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工业化”是隧道建造的发展方向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新思路;第四代半、第五代掘进机研制开启掘进机颠覆性原创核心技术全新时代;品牌论坛、品牌营销,这些行业内的新名词给中国工程装备制造业带来了一股新风,带动着产业的发展……
我们加强市场形势研判,发挥企业在极寒、深地、越洋、穿江、高速、重载等极端环境中的工程装备技术优势,致力于打造企业世界品牌,推进工业制造商、产业投资商、工程服务商“三商合一”战略。在盾构研发上,承建国家强基工程——盾构/TBM主轴承、减速机工业试验平台,为行业提供开放的基础技术公共服务,不断攻克主轴承国产化、常压换刀等核心技术,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异形盾构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岩掘进机,到世界最大的矩形盾构、全球首创的马蹄形盾构,从3.5米世界最小直径硬岩掘进机,再到世界最大直径15米硬岩隧道掘进机,系列明星产品陆续下线,不断刷新中国制造的新纪录。中铁工业的2项盾构研制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3年,中铁装备成功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硬岩掘进机(TBM)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品牌使用权及相关业务,一举跻身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TBM)、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2019年,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作为新中国“150个第一”,作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果之一,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目前,中国90%以上的地铁都是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可以说,没有盾构,就没有今天中国地铁建设的大发展。2020年即将全面开工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也将是一场世界瞩目的盾构机大会战。
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的盾构研制及施工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盾构产业的中心。2016年,全球自然科学技术指数公布:在中国领先世界的21项科技项目中,盾构技术位居第16项。中铁工业在异形盾构、竖井钻机、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系统化的设计制造方法与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企业盾构产业发展过程中,既锤炼了创新队伍、扩大了企业规模,也铸就了中国“盾构精神”之魂。
2018年,中国首个国际掘进机创新研究中心在中铁装备揭牌成立,该中心将面向全球引进一流人才,打造世界掘进机产业集群,实现掘进机研究技术中心由欧美国家向中国转移。
2019年,中铁装备的两台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反向出口到老牌盾构制造强国法国,顺利进入全球顶级高端市场。
“盾构精神”是推动建设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的精神脊梁
目前,中铁工业累计盾构订单突破1000台,实现销售额365亿,产品还远销意大利、丹麦、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17年始,已经连续三年盾构机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盾构精神的有力支撑。“盾构精神”的源头来自中铁装备,2017年3月,中铁工业登陆A股后,它又吸纳了百年中铁山桥的红色文化,中铁宝桥的诚文化,中铁科工的科创基因,以及中铁装备的“同心圆”文化,这四家核心企业文化让“盾构精神”内涵更加厚重。
目前,中铁工业正从创新、引领、专业、协同四个方面梳理企业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查找原因,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率先求新求变,先行先试,持续坚持 “三商合一”发展方向,突出“治企”思维,提高“理业”能力,要实现从“管企”到“治企”,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企业盈利(商)和社会责任(红)相统一,努力成为新时代央企治理的典范,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企业。
下一步,中铁工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三个转变”为重要遵循,推动企业生产力变革,凝练中国盾构产业突破、发展、升级的历史内涵,用勇往直前、创新行远的“盾构精神”,汇聚员工力量和智慧,广交天下友,铺开天下路,与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共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大计,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推动高新技术改变未来,为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下一步,中铁工业将紧密围绕隧道掘进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这三张“王牌”,发挥盾构产品发展引领作用,在系统总结盾构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产品加速转向高精尖,延伸产业链,打造现代高端制造服务企业。依靠创新引领,不断创造新需求,开发新市场。以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关键技术突破,抢先在智能制造领域布局,形成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中铁工业将以国际视野培育中国品牌,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工程输出更多的“中国方案”,以全面国际化思维打造国际化、世界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工业品牌。到2023年,率先发展成为中国交通基建装备行业的国际化公司,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向世界一流高新装备企业进军。
下一步,在未知的科研领域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铁工业的科技、生产、营销、经营和管理团队将分工协作、紧密团结,充分发扬盾构精神——前面纵然是岩石、流沙、涌水、断层,也要拼着一股劲,勇往直前、创新行远,一环接着一环干——探索未知,留下道路,迎来光明。(中国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焦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