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20·11·总第71期 > 正文
【深度报道——创新】双循环背景下央企科技创新的新内涵和新格局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12-28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历史性地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央企要以高站位再次认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科技创新被赋予的新使命。应把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

深刻理解双循环背景下央企科技创新的新内涵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科技创新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更是保障“双循环”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央企科技创新必须服务国家战略,占领创新高地,引领产业发展。要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要稳住供应链,升级价值链,实现“四链”深度融合、有机统一。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一些产业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央企一要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速胜。二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下苦功夫,从事基础研究。三要支持广大科研人员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四要变“卡脖子”清单为研发清单,始终保持核心技术高度自主可控。五要通过持续提升创新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打造核心动力,掌握核心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使央企变为真正的“硬核”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

加快构建双循环背景下的央企科技创新新格局

央企要实现核心科技高度自主可控,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以下几个问题应首先解决。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从深层次破解央企科技投入少和选题难的难题,解决不愿投入、不愿选择长期性课题的问题。建议适当调整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周期和考核方法,针对科研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考核,真正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对于能够快速突破的项目实行“一年一考核”;对于战略性、需久久为功的项目针对关键节点制定考核周期。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研发人员往往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可现实情况有时是不用等到十年,也许只要两三年,板凳已经没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科研人员能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放心大胆选题,以突破关键核心科技为目标,而不必顾忌考核周期、考核方式。今年央企考核指标新增了研发投入强度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如能在此基础上增设科技成果产出的考核指标,效果会更好。

改革组织管理体系,解决科技创新针对性不强、产出投入比不高的问题。应坚持“四个面向”,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应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有针对性确定研发方向,建立研发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技术路线,加快实施应急专项和国产替代专项,以此快速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力和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主动权。应鼓励央企发挥引领、统筹作用,在总部层面建立科技创新研究院,整合科技资源、要素,解决二级公司单打独斗、协同性差和临时性、松散性联合问题。应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对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实行分类组织、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应针对央企科研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碎片化、创新能力不足现象,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应用型科技领军人才,解决央企研发系统性、前瞻性、引领性不强的问题。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真正融合,解决研发生态体系关系不紧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鼓励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学会用A行业的科技解决B行业的难题,把A+B变为A*B甚至是AB,通过跨界创新发挥倍增效应。应通过建立央企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探索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抓紧时机重塑创新链和产业链,以此稳住供应链,升级价值链。应有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思维,汇聚高端科技要素和一流科技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改革激励体系,强化政策执行落地,真正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获得感、荣誉感不强的问题。央企应重点关注并解决科研人员的待遇、地位、发展空间、职业通道、话语权问题,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把个人科学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中去,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融入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宏大行动中去。(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陈双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