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21·04·总第76期 > 正文
【特别策划】服务国家战略,为低碳发展作出央企示范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1-06-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近期社会各界关注、两会代表关心的高频词汇。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国资委在年初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也指出,央企要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央企的代表从能源安全、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和顶层设计等方面对低碳发展提出了分析和建议。

能源企业提质增效保障发展

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减少碳排放不等于减缓发展,如何能保证十四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以牺牲环境为发展代价的西式老路?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看来,要持续推进从保障供应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国企担当。

从长期看,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天然气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支撑,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在全球低碳化转型浪潮中,油气供应安全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项短板。为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资产结构,高效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和海外投资贸易业务;三是加快推进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四是大力推进油气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结合我国‘富煤、少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和近期美国得州出现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必须要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波动性的问题,能否充足稳定持久进行安全的电力供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同时,由国家能源局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进一步解决新能源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新能源领域探索寻求突破

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需要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势必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氢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探索和思考,陆续登上多家央企的备忘录和日程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马永生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就着重提到,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马永生介绍说,当前中国石化年产氢气350万吨,是国内最大氢气生产企业,虽然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马永生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标准体系制定,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早日实现氢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

核能同样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选项。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顾军认为,这对核能来说是一个利好,但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我们不仅要研究提高核电本身的安全性,还要与整个能源结构整体配套相适应。要进一步发挥核能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不仅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核工业应有的贡献。”

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则关注到,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2020全年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针对这样的现状罗琦建议,一是要加快核电发展步伐,保证稳定的年开工量。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所有核电项目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应电量消纳政策,确保核电承担基本发电负荷的调度地位始终得到保证,以保证核燃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要加速推进核能新应用,围绕“核能供热”这一核心,致力于用核技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驱散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在引领能源绿色革命,海上风电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清洁能源发展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电网广东湛江供电局220千伏雷州巡维中心副站长吴翔结合海上风电特性,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海上风电侧配置储能,明确储能配置及并网标准,解决海上风电消纳问题,提升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水平迫在眉睫。同时,吴翔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力度,研究制定海上风电侧配置储能的相关政策,以及配套储能系统技术标准,确保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高速有序发展,有效实现能源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认为,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能,其勘查开发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地热能极其稳定,不像风电、光伏等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李子颖在两会上提交“促进地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参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在西藏地区实施地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同等电网价格。

全行业技术创新助力低碳

节能降耗不仅是对能源企业的要求,也对交通、建筑、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各央企要带头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电作为清洁高效的终端能源载体,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每提高1%,能源强度可下降3.7%。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建议: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在“碳中和”战略下,各种新兴产业边界交叉重叠、协同创新快速兴起,能源装备行业的适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有待提高。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赵萍表示,“十四五”期间,东方电气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化石能源装备转向绿色清洁高效低碳装备,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供给、供应链生态圈打造。同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主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主要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部分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形成可持续的原始创新能力。

为应对气候变暖,近年来,国际海事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减碳成为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董强表示,当前,我国零碳排放船舶发展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确保低碳/无碳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将低碳/零碳排放船舶发展纳入船舶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次,应大力支持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和运营;再次,应积极推动产业技术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电气、航天、能源等其他行业与船舶工业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快燃料电池、低温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上船应用的研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6.5亿吨,其中电解铝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亿吨,是有色金属工业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认为,优化能源结构,是电解铝行业也是有色金属工业实现“碳达峰”的“牛鼻子”,需要严控有色金属工业产能总量,提升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水平,承接需求结构转化,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此外,推动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革命性技术示范应用。

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民航飞机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约1%,旅客人均碳排放176千克。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绍勇建议,要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针对行业特点和面临挑战,民航业应尽早谋篇布局,统一规划,制定中国民航发展的碳排放指导方案。一是保持行业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的平衡,促进民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多方协同,努力提升机队运行效率。三是统筹碳市场机制,推进民航行业碳市场建设。四是推动可持续燃料、飞机等新技术变革。五是建立航空业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六是推进航空业绿色发展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

此外,能源结构正在向清洁化、低碳化、多元化转型,能源互联网能够促进能源综合协同利用,降低能源供给成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石玉东指出,“十四五”时期,新能源会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其高效利用面临挑战。能源互联网能够提升新能源利用率,保障客户在市场机制下自由选择更经济的能源,是全社会综合能效提升的重要手段,需要在节能提效、需求响应等技术领域进一步探索。他建议,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进一步拓展5G技术优势,构建基于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新型能源服务体系,实现综合能源数字化。

顶层设计发力促进制度完善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还需要加强政府整体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支撑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对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出了期许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黎春认为,应调整新能源发展管理方式,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高新能源发电利用率,在全社会形成新能源消纳合力,促进电力结构调整。肖黎春建议构建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由政府主导制订能源行业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明确新能源发展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提升新能源消纳技术水平,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研究,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技术水平升级。推动建立抽水蓄能电价疏导机制,出台需求侧响应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电力交易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以风火打捆交易等方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健全违约问责和电量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提出,应该从国家、行业和航运造船产业链层面针对多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制订结构性顶层规划,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绿色船舶能源转型路线图,这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把握能源转型的正确方向,而且是解决当前我国短、中长期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方向和减排目标不明晰,以及绿色船配核心技术和安全性前瞻性研究尚未展开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胡可一还建议,最大限度整合行业内外的优势资源并开展合力攻关,在国际合作层面上吸收消化低碳和零碳技术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新标准、规范规则的制订,促进绿色船舶在行业和产业链层面以“内外双循环”的模式协同发展,共同助推绿色能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的巩固,都需要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变。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资央企将用抓铁有痕的决心和行动,带头助力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