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7·11·总第35期 > 正文
恰那铁矿合营三十年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7-11-21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少会和一个企业合作项目深刻关联。恰那合营铁矿即是如此,其合营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经贸关系,乃至两国交往的里程碑。

锁定恰那:慎之又慎,艰难起步

30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提出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

资源是经济的血脉。1983年,冶金部组织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业内专家考察海外矿石资源,最终选定澳大利亚作为合作对象。

30多年前,澳大利亚铁矿石想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需要可靠的资源,一方需要广阔的市场。恰那铁矿由此被命运选中。

然而,一个是刚刚敞开国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部属企业,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企业,二者合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海外办企业,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经验。国内反对的声音不少,甚至那些主张合作的人也是顾虑重重。

时任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白葆华说:“在那个历史阶段,我们考虑投资海外国家时,几乎什么都怕,担忧的事情太多,比如两国政治、社会制度差异以及法律差异等。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如果我们在海外设立合营公司,我们把资源基地放在另一个国家,一旦将来发生战争,资源可能无法运回中国,导致项目瓦解。”

正是这种担忧,造就了中钢集团对恰那合营铁矿的敬惜之情。因为有了敬惜,一切程序都在慎之又慎之中进行。他们要用严谨的论证打消大家的顾虑,确保铁矿合营顺利推进。

历史最终会褒奖那些眼光长远的人。幸运的是当时的国家领导层力主利用恰那资源,当时具体落实的冶金部和中钢很好的执行了这一意图。

80年代的中国,市场经济尚未确立,但在恰那项目上,中钢和力拓拿出了满满13大箱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8份协议。即使到了合营企业组建尾声,中方还是不放心,邀请了英美两家咨询公司做可行性研究分析。

谈判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花去5年时间。中方的审批一直到了1987年6月30日晚上,双方约定合作的截止时间才得到批准。

历史定格于1987年11月16日,这一天恰那合营铁矿协议正式签署。尽管冒着很大的风险,恰那合营铁矿最终成为中澳两国第一个矿业合作项目。

30年来,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访过恰那项目。一个企业合作项目,在不经意间,为中澳两国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平台,也成为了双方关系的象征。

合营恰那:和而不同,水乳交融

偌大的矿山,240万吨的重卡,四百公里的输送历程,只有七八个人,机械化应用贯穿从采矿到皮带运输再到装船码头的全部环节……

“那种感觉,是完全改天换地的那种。”28年前,第一期恰那培训学员,来自武钢的姚赞勋第一眼看到皮尔巴拉地区矿山作业现场时,他完全被震撼到了。

30年间,恰那项目给中澳双方带来的不仅是震撼。

前中国驻澳大使陈育民说,中澳两国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前哈默斯利负责人克里斯·伦维克说,上帝给了你们人才,给了我们资源,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天作之合。

天作之合意味着双方有合作的可能性。延续30年融洽关系的背后,自然还有着一套超越商业利益的准则支撑。恰那项目承载了很多铁矿本身以外的东西。

合营之前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双方都收回了自己的部分要求,为对方留出空间。双方谈判人员都被这个过程所感动,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传承合营之初决策者们的精神,续约谈判时,为达成最终协议,双方都在原有立场上让步。

第一次延期谈判中方副组长孙晓轩说,除了考虑自身利弊,一定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你为了保护自己,让对方承担所有风险,这样永远得不到对方支持。

尽管人员多有变化,30年的持续接触中,双方逐渐理解了合作伙伴和自己的差异,并为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融洽感到欣喜。

中国人发现,与国内做生意不一样,力拓公司的人先和你谈生意,再和你做朋友。即使成为了朋友,还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如此一来,双方反倒赢得了对方更多的尊重。

中国人行事的方式,有时也令澳大利亚人大吃一惊。比如发动机漏油,澳大利亚人会打电话要求空运零件,来回需要三四天,影响生产,而中国工程师会用绳子密封。看到如此实效的合作,力拓人也很开心。

双方持续不断的合作、沟通、谈判、聚会、甚至是质疑,这些历史所沉淀的故事都变成了信任的基础。

信任又推动着双方关系持续向前。这种多年建立的深厚友谊化解了一些商业上的利益冲突。

恰那培训项目持续不断,30年来,有114位中国钢铁界的精英在恰那接受培训。这些人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国钢铁业发展贡献非常大。

培训也培养了很多对力拓有感情的中国人。大量的培训生在矿山工作,参与恰那矿的生产过程。这是中澳关系中非常成功的部分,也是恰那矿与其他矿山或合作项目不同之处。

最持久的合作往往是各取所需的合作。合作的最高境界是为双方带来超出预想的价值,这是恰那合营三十年之久的深层原因。

正如中钢集团总经理刘安栋所说,“恰那项目成功运营三十年,不仅使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也让双方收获了友谊和信任。中钢与力拓并肩书写了中澳广为传诵的合作共赢的美好故事。”

2002年中澳签署的天然气合作项目合同中,很多细节来自恰那合营项目。恰那所开创的合营模式,不断为此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重返恰那:各展所长,共赢共享

“恰那是我终生的荣幸和骄傲。”恰那合营项目可研小组组长燕德顺说。

“恰那可以给我提供精神支撑。”2007年,当燕德顺被查出一场大病后,他选择重返恰那。

燕德顺重返恰那,是为了获得战胜病魔的力量。中澳双方在30年后“重返”恰那,回首恰那合营的过去,是为了记取历史经验,寻找双方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恰那项目中最重要的投资,是像燕德顺这样为合营企业贡献过的所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30年间,不计其数的人为恰那铁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智慧,他们既是付出者,也是受益者。

从恰那项目获得最直接回报是中钢和力拓两家企业。通过恰那合营公司,澳大利亚铁矿石打开了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力拓也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的许可证。

有了恰那项目没多久,力拓在中国的销售额开始超过必和必拓,此后再没有被超越过。中钢从此有了一个海外资源基地,恰那成为公司核心业务中,一个长期的主要收入来源。

恰那合营铁矿的意义不止于两家公司,甚至超越了合营对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所作的战略性贡献。如果恰那项目失败,中澳经贸史很可能要改写。

因为恰那,从1988年开始,中国各级领导人陆续来到澳大利亚,许多企业高层也纷纷奔赴澳大利亚,了解学习这个项目并寻找新的业务机会。恰那带动了大量的合作和交易。

因为恰那,中澳两国经济获得了更有效率的配置。中国获得了资源,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生产出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产品,供给全球。澳大利亚获得了新的市场,推动了资源优化配置。双方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共赢共享,为世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11月16日,恰那合营铁矿三十周岁。

这三十年,“恰那”已由一片红色土地的地名,成为一个成功运营的合营项目,一个央企“走出去”的样本,以及一张中澳经贸友好合作的名片。

展望未来三十年,“相信中钢和力拓这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继续秉承互信互利的精神,共同开创恰那下一个黄金时代。”中钢集团董事长徐思伟道出了两家企业未来更长久、更广阔空间中深化合作的信心与期许。(国资报告记者 饶恒)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