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8·06·总第42期 > 正文
国机重装启航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07-23

经历近五年的推进统筹,国机集团重组中国二重的标志性成果——国机重装搭建完成,驶上新的战略航道。

4月,初夏的镇江已是烈日炎炎。一群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人在二重集团(镇江)重型装备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镇江公司)重装码头上,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不久,一台巨无霸级的“庞然大物”——总重量达2400吨的260万吨/年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下称加氢反应器),将从此吊装上船,发运用户。为确保发运万无一失,工人们进行着最后的调试。

东距长江入海口300公里的镇江基地,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二重)2008年布下的战略棋子。作为二重重件装备的出海口制造基地,镇江公司承接千吨级发运任务虽非首次,但本次意义显得格外特殊。

2013年,陷入亏损泥潭的中国二重,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在一系列“内外科手术”中,整合国机集团、二重的优势资源,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板块——国机重装,成为增强企业造血功能的关键。

2016年10月,当用户将第一台制造工艺最复杂的加氢反应器交由国机重装核心制造企业二重装备(原中国二重制造主业板块)制造时,恰逢组建国机重装的起步之际。挑起组建重任的国机重装董事长陆文俊明确,要把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作为平台启航的标志性产品。

十余月浴火淬炼,“国之重器”铸成问世。

2018年4月28日,在如期举行的加氢反应器发运仪式上,陆文俊宣布,“260万吨/年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成为国机重装扬帆启航之际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将中国二重极限制造能力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机重装旗开得胜。旗舰出海,国机重装开拓出崭新的战略航道,乘风远航。

重装出击

围绕中国二重的核心优势,量身定制重组方案,是国机集团助力二重从根本上改革振兴的思维原点。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二重,为中国工业攻克重型装备困境而生。它是中国最大的冶金成套设备、锻压设备、风电核心部件、核电、水电、火电成套铸锻件、船用铸锻件、重型压力容器、大型航空模锻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上世纪90年代,宝钢1580mm热轧带钢轧机、1550mm冷连轧机,鞍钢1780mm热轧带钢项目,邯钢168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多个国之脊梁产品目录上,经常可见“中国二重”的身影。

凭借着在国家诸多重型装备项目上立下的赫赫战功,中国二重制造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然而,雄踞中国重型装备制造能力榜首的中国二重,却有着极为突出的致命短板。

重型装备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其非标准、单件式、小批量、订单化生产模式,对企业产品设计、装备能力、工艺水平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二重制造能力非常强,但二重设计技术,特别是发展模式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至少相差10至15年。可以说,二重是一个工厂色彩十分浓厚的公司或企业。”国机集团党委书记石柯分析。

在制造和研发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二重发展严重失衡。放眼三菱、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企业无不依靠创新性的设计力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响应力,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重组,意在补齐短板,强强联合。瞄准二重的设计、市场等经营管理短板,国机集团启动了一场生产要素整合、协同的化学反应。

作为曾经同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中国二重和国机集团,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20年的发展中,国机集团成长为一家集科、工、贸、金(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国际化综合性装备工业集团。在国机集团众多产业板块中,如林业机械、农业机械、地质装备、资本市场、技术研发、工程承包等板块,有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寻找新的要素,并与之有机组合,释放潜能。

业务协同,成为了国机集团、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的主导路径。

2014年5月,中国二重与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下称CMIC)的重组拉开了业务协同的大幕。此次重组中,一方面,CMIC的加入有助于二重优化业务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二重借助CMIC拓展业务发展平台,提升工程成套和承包能力。

随着业务协同的深入,重组工作逐渐由国机资产资本、技术成果、业务市场等相关资源向二重倾斜,转变为多要素资源的合作、共享,这一进程中,一个崭新的国机重装日趋成型。

2018年3月28日,经历近五年的推进统筹,国机集团以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二重重装)为载体,国机集团所属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国机重装成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成都重机)进行战略重组,科工贸一体的国家级高端重型装备旗舰平台——国机重装最终搭建完成。

依据国机重装成立目的定位,它既是为解决各自发展的短板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合力共赢;也是为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通过重组,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打造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高端重型装备旗舰企业。

长线产品成利润增长点

重装启航,决定其航行速度和能力的根本因素,在于企业是否拥有强有力的竞争产品,企业产品能否与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相对接。以二重装备为核心制造企业,国机重装着力在产品结构的破与立之间,打造出中国重型装备的拳头产品。

事实上,在国机集团、中国二重重组之初,中信永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尽职调查报告》中,显示这样一组关键数据:据专家评估,二重产能约在110-150亿元之间。而实际状况是,二重现有的综合产能利用率仅有50%左右。其中:锻件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93%下降至2013年的39%;焊接件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0%左右;机器产品产能利用率约65%。

不可否认,从宏观环境来看,2011年以来袭击全球的一场制造业寒冬,使得世界制造业普遍陷入了产能过剩危机。从企业微观层面而言,二重自身严重失衡的产品结构状态,令其经营江河日下。

长期发展中,二重传统产品大多集中在冶金、水电、火电等领域,恰恰是这一部分市场需求急剧锐减。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领域如石化容器、核电产品开发较晚,缺乏合适产品填补市场需求。双重因素的复杂交织下,二重边际利润空间不断萎缩,形成盈利死穴。

产能过剩已是不争事实。关键是怎么办?“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已指明方向。站在企业角度,关键要抓好两条:一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二是转移产能,发展中国家产能容量还大。”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说。

利用二重现有的生产能力,进入朝阳产业,开发长线产品,事关国机重装发展成败。为把握清洁能源战略趋势,二重瞄准了原有强项——石化大型设备制造能力,在中国新一轮重化工业装备升级中赢得先机。

260万吨/年提质升级项目,正是贯彻国家能源战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渣油加氢技术体系的创新工程。其核心装备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刚刚启动,任洪斌就向用户表达了倾力支持项目建设的意愿。

拿下这一项目后,二重装备相继填补多个空白。为满足用户对设备本体性能及内部不锈钢耐蚀层提出的严格要求,二重装备的技能大师以高超的焊接技术,独到的工艺手段,实现了钢质超大加氢反应器高Mo要求的309MoL+316L堆焊,开创了同类产品制造的先河,填补了世界同类产品堆焊技术空白。

除了选择市场容量大、前景好、支撑度强的项目,国机重装积极关注新技术发展态势,将研发创新的目光,锁定在“中国制造2025”。

瞄准“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国机重装坚持市场需求与技术引领相结合、自主创新与业务协同相结合,着力推进长线产品研发。

中国重型院是面向我国冶金、重型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综合性装备技术研发、设计与工程总承包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技术1000多项。为发挥优势,国机集团指导中国二重制定了《产品及市场开发规划》,明确做强做专冶金、锻压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努力提升核电、煤化工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能力。

三年来,随着中国重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二重长线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2017年,中国二重实现长线产品新增订货10亿元,新签新型40MN智能化热模锻压力机和60万吨粉煤热解回转反应炉合同,长线产品开发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

旗舰出海

重组近五年的时间里,国机集团与二重之间融合协同的化学反应,变得愈加深入、广泛。国机重装作为二者化学反应的产物,凝结着企业浓郁而鲜明的改革特征。其中,国机集团外向型的贸易模式,正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国机重装的未来版图。

与重组初期萧条、凋敝的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通道,经济增速稳健并加快,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在国内,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洗礼,中国制造业在去产能、调结构等一系列措施的倒逼中,具备了更为强有力的制造能力。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国机重装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国机重装将在“再造海外新国机”的既定战略支撑下,借助国机集团的海外资源优势,瞄准世界一流高端重型装备旗舰企业发起持续攻势。

国机重装平台上的中国重机,是一家以工程总承包、带资运营、贸易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工贸企业,90%左右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其中,企业采用BOT方式投资的柬埔寨最大的达岱水电站于2016年正式建成投入运营,特许运营期37年,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

此外,成立于2017年的国机重装成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是整合原二重重装所属的德阳进出口公司、成都国贸公司、成都工程技术公司,打造的一个全新理念、全新机制、全新模式的外贸公司,重点承担国机重装制造能力的“走出去”任务。

旗舰出海,国机重装信心十足。“在海外,国机重装在18个国家和地区有代表处和集团公司,遍布东南亚、非洲、拉美国家。国机集团有自身的科工贸优质资源,其他企业不具备。为此,企业要形成合力,增强国际上的影响力。”陆文俊说,“通过技术带动制造和工程承包,通过制造促进海外工程贸易承包和制造,三者互相协同,协同发展。”(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