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8·06·总第42期 > 正文
中智报告:中国城市人才竞争的六大特征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07-23

中国各地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背后,隐藏着通过人才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及人口红利衰减后的焦虑。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人才在城市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去年以来,中国部分城市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

企业的人才战略与城市人才战略息息相关,城市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会对企业的人才战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要想在城市人才竞争中突围,首先需要对中国城市人才的竞争趋势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新时代的人才战略

人力资源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竞争力、凝聚力、制度和文化竞争力、社会秩序、对外开放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人才已经成为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升竞争力优势的关键之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中国的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将人才发展纳入法治建设轨道;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2016年2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此后,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印发实施意见,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改革文件30多个,加快改革落实落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报告还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与此同时,“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被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新时代下的中国人才战略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城市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各地打响“人才争夺战”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而人才作为生产要素,遵循着“马太效应”的规律。

为了追赶上北上广深,自去年以来,武汉、西安、郑州等20多个城市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送房、送钱、送户口……各地吸引人才的方式各有侧重,但几乎都涉及到住房政策。

武汉承诺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济南取消购房、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限制,实行居住就业落户;郑州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一线城市也开始加入战局。今年3月21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在人才落户方面,修订人才引进政策标准,大力引进优秀投资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或人才引进落户。3月26日,上海也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

对于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认为,与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关系密切。在他看来,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各城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响应中央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部分城市放宽户籍管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动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认为,这一轮城市区域间的人才争夺战,将直接决定未来各城市、区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与影响力。

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

2018年的毕业季即将来临。据教育部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才争夺战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企业的人才战略与城市人才战略息息相关。企业要想在城市人才竞争中突围,首先需要对中国城市人才的竞争趋势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今年5月29日,《2018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以下简称《人才报告》)在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媒体HRoot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年度峰会——“2018HRoot中国人力资本论坛(China Human Capital Forum 2018)”上发布。

该报告是由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公司)旗下的中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制。中智公司是唯一一家以人力资源及智力服务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为包括世界和中国近10万家企业和600万雇员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及科技服务,是中国领先的人才智力及技术交流服务机构。

中智公司发布的《人才报告》共685页,约76.8万字,内容涵盖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研究方法、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中国城市“招才引智”特色与人才政策盘点及分析、中国引进国际人才政策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以及提升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建议等内容,旨在通过调查城市人才运营环境中的竞争情况、盘点和分析城市人才政策及国外人才政策,以便了解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和发展现状并建言献策。

《人才报告》选取了2017年中国 GDP 总量排名前 20 位的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才规模指数、人才结构指数、人才创新指数、人才发展指数、人才效能指数、人才生活指数6大维度41个指标综合测算了2018年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

城市人才竞争的新趋势

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人才和城市在政治和宏观经济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动力。城市的人才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城市的人才竞争信息和城市人才政策盘点将为城市的人才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根据中智公司发布的《人才报告》,中国的城市人才竞争,主要包括以下六点特征:

特征一:城市人才竞争力通常与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有着密切关系,该结果也和调查中关于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研究发展水平投入、人力资本投资、城市建设等相关结果有一定验证。

2018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苏州、长沙位于前十名。其中,深圳人才活力较高,较上一年同期,2017年常住人口实现5.21%的增长。

其中,在人才规模指数、人才创新指数、人才发展指数、人才效能指数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人才结构指数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人才生活指数排名前三的是深圳、北京、广州。

特征二:城市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创新和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仍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导产业和创新研究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数的影响较大,对人力资本产生的需求较大,而且对周围人力资本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会比较明显。

人才的迁移和变化与城市的产业发展尤其是中高端产业发展关联密切。中国仍在经历的产业迁移和转型也正在影响着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北京、上海等城市未来主要向纽约、东京这样的全球城市变迁,其人员吸引也将会是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集聚,并配置全球人才资源,进而将全球人才资源为城市所享用。

特征三:未来大型城市圈与国际化接轨是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之一,这就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需要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的机制。

从当前人口数据预计来看,未来,广深珠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人口规模都可能超过1亿。中国的几大城市圈有可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并可能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和文化中心,发挥集聚效应优势。

特征四:人才大战将进入新的“纳什均衡”状态。人才大战的继续演变将可能发展为政策激励因素转变为一种非激励因素,城市人才激励因子将可能呈现一种均衡状态并导致各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均衡。

城市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人口红利衰减以及城市的集体焦虑。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高端化是一项特征,这也要求经济发展需要从依赖劳动力驱动转向人力资本驱动,形成就业结构红利。城市与人才的定位使人才结构调整需多元化组合。

特征五:城市正加强引进国际人才。建立国际人才评估认定标准与体系、柔性引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跨国发展、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建设等。城市人才引进、发展和保留是一个全流程、循序渐进的整体过程。管理者甚至需要用一种“用户体验”的思维去思考、去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发展,需要理解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并努力输出更多元和包容的文化,为人才创造他理想的城市模样。

特征六:未来的人才已经开始变得无边界,未来的城市会考虑对人才的使用要为我所用而并非为我所有,互联网化的自由职业者网站对人才的使用提供的便利,所在城市可进行引导布局。

随着人才的“无边界化”,在个体时代,工作任务可能和组织相分离,权威不断消失,自然也打破城市的地理鸿沟。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传统的集中在固定场所和时间的工作方式逐渐被瓦解。

人才与城市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人才生态圈”,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产业与生活生态环境,避免出现人才孤岛。对于不具有地域、产业等先天优势的城市而言,将产、学、研紧密联系,吸引国内外高校在当地设立研究院等方式是建立人才生态圈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国资报告记者  任腾飞)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