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8·08·总第44期 > 正文
职业银行家马蔚华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11-12

马蔚华虽然已经从招商银行行长的位置上卸任5年,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却比以前更“忙”了,头衔不断增加:壹基金理事长、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常务理事和轮值主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似乎总有很多事情在等待着他去做。

或许,这也正印证了马蔚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虽然没有四处流浪,但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有命运的安排,更有内心的驱动。为了寻觅前方更精彩更瑰丽的风景,我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马蔚华,这个缔造了中国金融界一段传奇的人物,在他执掌招商银行的14年里,逐步把一个只有9家分行、200个网点、几千名员工的银行业小弟打造成为国内股份制银行的一张“名片”。马蔚华卸任时,招行总资产达到3.6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六,沪港两地上市,各项指标均位于同行前列。

更重要的是,马蔚华为招行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著名经济学者陈志武如此评价马蔚华:“他不官僚,市场导向,品牌导向。为做银行而做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银行家。”

虽然马蔚华已经从招商银行的岗位上退役,但他留下的创新与改革精神却没有因时间的逝去而消散,而是历久弥新,激励着后来者继续砥砺奋进。

磨砺,让他对危机天生敏感

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使得马蔚华亲眼目睹和感受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巨变。而在成为招商银行的“船长”之前,马蔚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塑造出了他对于危机的“天生”敏感。

因为对杰克·凯鲁亚克代表作《在路上》的喜爱,马蔚华一直有一种“永不停息”的信念。从19岁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长兴店公社状元堡当知青,到锦州铁路局工人,再到招商银行的“引路人”,这样的信念一直在鼓舞他。

恢复高考后,时为铁路工人的马蔚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在吉林大学期间,通过系统性学习与钻研,马蔚华对经济发展与管理有了较为充分地认识,这为他日后在工作中善于抓创新与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时年39岁的马蔚华在事业上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任行长秘书。随后,他先后担任央行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等职务,这是他真正踏入金融界、走入银行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在这里,他不仅扩展了对于银行业的认知,更锻炼了业务能力。而正是这样的磨砺,让他对于银行业如何应对行业的“新陈代谢”有了较为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

1992年,马蔚华奉调南下,来到“椰岛”海南,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分行行长同时兼任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在海南,他经历了一件最为惊心动魄的事情——担任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组长,对海南发展银行进行破产清算。虽说破产重组之类的事情经常在一些市场经济体上演,但对于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清算是“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

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后,马蔚华亲眼看到员工被遣散,这让他心理感到很沉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蔚华深切的感受到肩上的担子不轻。而要真正的避免这样的事情重演,银行就必须因时而变,重视自身的创新与改革,并不断与市场接轨。

创新,让他能准确洞察市场

1999年3月,马蔚华从琼州海峡南岸的海口出发,折返北上,到了矗立在深圳河边的新兴城市深圳。这一次,他的职务不再是政府官员,而是职业经理人——招商银行行长。

接手招商银行不久,两份“见面礼”就送到了马蔚华的面前:先是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事件;紧接着,主管部门又下文叫停了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银行所从事的离岸业务。要知道,离岸业务可是招商银行当时最赚钱的业务。

当时的马蔚华,已经50岁了。其他银行的掌舵者,基本也是同龄人,只不过,这些人已在行业中浸润多年而变得得心应手。马蔚华不仅要熟悉商业银行的业务,还要学会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在其他银行的“围追堵截”下开创出属于招商银行发展的新模式。

马蔚华曾向很多人推荐过一本名叫《世界是平的》的书。他推崇书中提到的一个简单道理:在当今世界上,你得到优势和你失去优势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以创新产品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靠不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个企业梳理不断创新的理念,这才有能力在市场上搏击。

无独有偶,一位华尔街的高管曾对他说,“跟着客户的需求走,迅速转型,华尔街永远不会死去。”

这句话让他感触颇深。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实际上产品的创新不难,根本是理念、文化的改变”。因此,随客户需求而变化成为招商银行最重要的竞争力。

1999年,微软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它新推出的window98操作系统,中国的互联网大潮刚显露出一点苗头。马蔚华决定押宝网上银行,并开始探索在线转存帐户资金,在线缴纳水电费等等。在当时,这已经是非常新潮的行为。

市场对此报以极为热烈的反应:当年就有600万人申办了“一卡通”,小银行开辟了大市场。这也被视为招行起飞的原点。

到了2004年,马蔚华提出了招商银行的第一次整体转型:发展零售业务。

在当时的国内银行业中,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客户大部分都是各行业大企业,而处于企业中后段的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零售业务滞后。看到这个难得发展机遇后,马蔚华带领招商银行“死磕”零售市场。

不过,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市场的先发优势还是受到了其他银行的追击和挑战。面对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马蔚华一度寝食难安,翻遍案头,书中哪有黄金屋?不耻下问,莫衷一是又如何?上网搜索,大海捞针几时休?但凭借那一股创新的干劲,终于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他的脑海中灵光乍现,一个美妙的想法生成。

2004年8月,招商银行举行“零售银行半年工作会议”,马蔚华在会上把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招商银行工作“重中之重”的高度,这在招商银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中国的银行界,招商银行一直是零售味道颇浓的银行。凭借“一卡通”、信用卡等产品和上至行长下至普通员工的营销意识,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在业界的口碑极佳,也一直是其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伴随招商银行这一重要转型战略的推进,招商银行其他条线业务的创新脚步也一直同步向前。比如,随着招商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的成功,以及各种业务“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招商银行电脑中心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始终与“创新”相伴的马蔚华,让招商银行的发展步步为营。2007年,招商银行获美联储批准在纽约设立分行,这是招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很快席卷全球,众多金融机构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冲击,招商银行也投资了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相关金融产品。不过,幸运的是,招商银行凭借敏锐的触角和自身对于创新游刃有余的把握,抓住了次贷风险的预警,提前从这一场危局中退出。

改革,让他引导招行新发展

招商银行在不断提供创新产品的同时,服务意识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在银行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年代里,招行把牛奶、咖啡引入到营业厅。当同业纷纷效仿时,招行开始了互联网业务、金融超市、实时到账……

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传统服务小修小补式的改进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怎样的服务才能够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呢?这时的马蔚华一直在思索。

于是,一句“因您而变”开启了招商银行引领银行业服务新风尚的帷幕。

具体到服务项目上,招商银行除了要求一线服务人员直接面对客户外,二线服务组也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服务品质。

对于行业的竞争态势,马蔚华的认识很清楚:产品创新不可能永远领先。特别是在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金融产品的创新迭代很快,在技术及市场模式没有“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会出现“我有人有”的情况。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该何去何从呢?

服务,服务,还是服务!聚焦于服务上的改革。这就是招行能够在银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不二之选。

具体来说,招行在服务上的改变体现在用168个小时的忘我工作在业界第一个推出“境外消费,人民币还款”、一个有锯齿状撕拉扣的账单信封、24小时道路救援服务宣传折页等直达客户生活细节的关怀。

对于“因您而变”,马蔚华是这样说的:“客户是太阳,招商银行就是向日葵。向日葵是迎着太阳转动的,招商银行要做到的就是‘因您而变’,永远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抓住阳光的方向,向日葵才能长久保持鲜艳;顺应客户的需求而变化,招商银行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能做到这些,得益于招商银行的独特体制机制。

作为国内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加之地处深圳,招行银行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马蔚华上任后,这种认识进一步清晰:“政府肯定不是你的亲爹,那么靠谁,必须靠自己,如果你产品、服务不比别人好,就没人理你。”

马蔚华一再强调:我本人也只是招行的一名员工,如果干不好,也只能是卷铺盖走人。因此,他才会带头站在改革的第一位,才会要求招行的每一个员工“因您而变”。

聚“变”,让他洞悉行业未来

在创新与改革上有自己见解的马蔚华非常清楚自己掌舵的这家银行的优势和短板。因此,在招商银行提出战略转型的时候,他提出了要“颠覆招商银行”。

而“颠覆招商银行”的手段,都汇聚在10个“变”字上:“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变”账面利润为经济利润、“变”粗放营销为精准营销、“变”以大论优为以质论优、“变”控制风险为管理风险、“变”单一赢利为多元赢利、“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变”比例管理为资本管理、“变”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变”行政调解为利益调节。

马蔚华认为,这10个“变”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招商银行内部的变革,而是具有一份里程碑意义的纲领,代表着招商银行的价值取向。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招商银行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小银行”蜕变成了全国性“大银行”。那么,招商银行的下一步该如何走呢?在网络时代,招商银行凭借在IT技术方面的创新与改革,迅速发展壮大。而下一个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时代,招商银行必然面临着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基于此,马蔚华以招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提出了庞大的“颠覆战略”,把整个招行上下的发展思想都统一了起来,让上至管理者,下至一线员工都充分的认识到这次变革意味着一次痛苦的脱胎换骨,是一次苦修。

正如马蔚华所说:“作为一个银行,如果抓不住代表未来的东西,永远只能是二流银行。”而招商银行的发展故事无疑为与危机赛跑的马蔚华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本文作者徐代军为资深评论员,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媒体融合专家委员会会员,本文参考了《银行家马蔚华:缔造金融神话》、《马蔚华:卸任招行行长5年 如何再次与金融链接?》、《“一路向前”的马蔚华》、《马蔚华:与危机竞跑》等资料,谨表感谢】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