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8·09·总第45期 > 正文
保利文化:打好央企文化产业牌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11-21

8月25日,举世瞩目的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下称智博会)在重庆落下帷幕。此次智博会上,闪耀亮相的“保利数字博物馆”、“保利动漫”及“邓丽君全息影像”,生动演绎了“保利和智美生活同行”的参展主题。而这些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的崭新体验,正是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利文化)尝试“文化+科技”的创新成果。

事实上在保利集团的千亿级舰队群中,位列主业第三的文化板块资产规模并不出众。据保利文化2017年财报显示,保利文化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7.02亿元,利润总额5.3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59亿元。

单从规模贡献来看,保利文化算不上保利集团的“王牌”主力。然而,就是这家小而精的文化央企曾因轰动一时的圆明园兽首抢救行动,令保利集团扬名海外。直至今日,作为保利集团发展文化产业的运作实体,保利文化仍然凭借自身在“演出与剧院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院投资管理”三项传统主业上的行业领先优势,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堪称保利集团一张响当当的企业名片。

“文化企业主要不是看其资产规模,而是影响力。”保利文化党委书记、总经理蒋迎春接受《国资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文化企业以轻资产运营为主,以迪士尼《狮子王》为例,仅一部动画片及衍生品创造的经济价值就高达30亿美金。

紧紧抓住文化产业特色做强做优,是保利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秘诀。着眼当前,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加速,文化艺术消费升级,文化资本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保利文化自身也面临着跨界融合、运营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多重压力。文化央企肩负着社会效益的天然使命。以创新引领企业未来之路,保利文化不断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间的最大公约数。

传统主业三足鼎立

早在1999年12月,保利集团成立了中国首家由大型国有企业兴办的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00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历经曲折,斥巨资在香港抢救保护了即将再次流失的三件圆明园兽首——牛首铜像、虎首铜像、猴首铜像。

从艺术品经营起家,保利集团逐渐对文化产业生发兴趣。时任保利集团董事长陈洪生说,“WTO之后,文化领域进一步开放,我们的民族文化产业还没有起来,就可能被遏制,作为国企,我们当仁不让,要扛起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旗。”

2000年3月,保利文化注册成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在机遇前头的保利文化看准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前景,抓住了文化产业改革开放的好时机。

成立之初的保利文化,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大有可为,可真正立足点是什么却不甚了了。直到2005年前后,保利文化才逐步确立起三大业务板块:演出与剧院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院投资与电影院线管理。

保利文化之所以形成主业三足鼎力局面,正是保利文化坚守文化央企使命,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发展的结果。

连锁式剧院经营管理模式,是保利文化在业内的首创。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国演出市场发展迅速,但剧院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演出成本高昂,地方财政支撑压力大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剧院功能的发挥。

“很多地方剧院建得很好,建成之后没有市场化,变成了包袱。”蒋迎春表示。以问题为导向,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剧院)相继制订出台了针对各类演出艺术水准的《演出行业标准》和《剧院经营管理规范》,为我国剧院管理行业建立了标准和规范。

在此基础上,保利剧院提出了“政府财政补贴、目标管理,保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模式,逐渐在全国剧场院线推广开来。

截至目前,保利管理经营的剧院达到63家,业务覆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座城市,四大直辖市实现全面布局。

随着剧院的发展,保利剧院公司逐渐实现产业链布局,演出在全国有统一安排,走品牌化、系列化之路。在演出内容上,保利通过“精品剧目+全国院线巡演”模式来实现“节约成本与高品质主流文化宣传”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益时,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票价,培养消费市场。

保利文化“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在国内龙头地位的奠定,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百年老店苏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保利拍卖)至今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保利拍卖已连续8年蝉联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冠军,与国际拍卖巨头同台比拼。

保利拍卖迅速发展得益于什么?将艺术品市场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扎实做下去,是保利文化成功的法宝。为培育艺术品市场,保利文化举办大量展览、论坛等艺术交流活动,出版艺术类图书。常年积累下,保利文化与艺术家、艺术机构、藏家、买家、卖家建立起很强的黏性关联,艺术品交易量居高不下自是水到渠成。

抱持着文化央企的独特站位,保利文化经过多年的市场深耕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突围。掌握渠道优势的保利文化,开始谋求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内容为王

近年来,积极响应党中央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渠道优先,内容为王”发展要求,保利文化不断升级自身发展策略,巩固渠道优势,提升内容品质,瞄准“十三五”战略目标,提出“打造中国文化领军企业,树立世界一流文化品牌,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产业发展潮流的引导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渠道虽然辛苦,但这部分适合文化央企做。”蒋迎春说,“但渠道布局一定程度,一定要把内容做起来。没有内容,发展瓶颈就难打破。”

提及内容生产,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保利文化的极大关注。据统计,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559亿元,同比增长13.45%,但同期银幕数增长21%,单银幕净票房产出同比下降7.2%,新增影城分食市场份额迹象明显。电影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与阿里巴巴、腾讯、万达等资本巨头的强势扩张密切相关。

“当前,电影行业突出特点就是小微和巨无霸,没有中间地带。这和保利拍卖不同,今年比中国嘉德多一些,也就是一张画能否成交的问题。”蒋迎春分析。

为了应对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态势,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影业)在加快自身建设同时,积极通过并购尽快做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加紧探索建立与好莱坞等国际团队的电影投资模式和合作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影响力。同时,通过制作影视精品赢得市场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文化2015年主投电影《刀背藏身》,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不难看出,不断有佳片脱颖而出的保利文化,逐渐找到了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保利影业的内容突围极为迫切。对于保利剧院而言,能够捧奉出更多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演出、剧目,成为支撑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5年,保利剧院针对演出团购与包场业务萎缩态势,不断加大原创剧目投入,做强内容,推出原创话剧《银锭桥》、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儿童剧《我爱童话》、“一带一路”概念音乐剧《啊!鼓岭》等。其中话剧《银锭桥》获2017年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之优秀剧目奖、最佳主角两项大奖。

虽然,保利文化的原创内容制作始终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独特的品质,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但着眼于“一带一路”带来的广阔机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促使保利文化内容提升再出发。

“中国文化自信的弘扬,一定是让外界了解、认同、信服。‘一带一路’方面,最重要的是着眼思维方式的差异加强沟通合作。”蒋迎春说。

为此,保利剧院管理公司先后与美国布什诺艺术中心等国际知名机构和院团就剧目制作引进、剧院经营管理等达成战略合作;参与海外投资的首部剧目——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已在伦敦西区驻场演出350场,广受好评。

2018年,保利文化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立足公司既有资源与优势,建设海外文化中心,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通过内容创作和国际交流合作,将更多中国经典剧目搬上西方主流舞台,让更多中国艺术品进一步走进世界主流展会,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跨界融合“文化+”

深耕传统主业,保利文化伴随中国文化产业的诞生、成长和成熟走过了十余年高速历程。然而,文化产业的加速变革正不断催生新模式和新业态。如何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焕发全新活力,成为保利文化转型的重要命题。

“以前说文化产业都是文化艺术的领域,当前这部分向外拓展越来越明显,从业者的规模、外延都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蒋迎春表示,“企业如果没有依托主业向其他领域转型,实现突破,无异于死路一条。”

在蒋迎春看来,在西方国家近百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史上,文化企业的转型、融合之路比中国企业走的早,走的成功。尽管如此,保利文化并不畏惧,而是牢牢把握自身的渠道资源、品牌优势打起了整合创新牌。

自2015年初开始,保利文化多次举办大范围的发展改革头脑风暴会,按照“文化旅游”、“艺术教育”等专题组织研讨,广泛听取业内专家及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保利文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三项传统主业+四项创新业务(文化旅游、艺术教育、文化金融、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上市平台的“三四三”业务架构。巩固传统主业优势的同时,大力进军文旅、艺术教育、金融等相关优势领域。

2015年以来,保利文化加速布局艺术教育业务,自创音乐教育品牌保利WeDo年内新建成3家分校。同时,顺应政府在校园推行美育教育的需求,派专业团队和教师进入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积累了近万个铁杆粉丝家庭,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金融方面,保利艺术投资积极挖掘家族信托等机构客户资源,拓展艺术顾问服务新模式,艺术品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迅速,成立短短一年规模达到27亿元,经济效益突出,并对拍卖业务形成较大支撑。

对于此项创新,蒋迎春说:“保利文化有专家队伍,具备完整的鉴定和估值体系,通过跟信托公司合作,增加了企业和艺术品用户的粘度,提升服务的同时,也是对产业链的完善。”

在文化旅游方面,保利文化通过与保利地产整合,打造文化地产特色小镇,拓展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在郑州、慈溪、重庆、南昌等地形成联动。文化创意和文化商业运营管理方面,沈阳盛京公司已开始运作。保利文化还获得国家版权局关于“保利国家艺术品版权贸易基地”的批复,并与北京故宫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

历经近3年的板块培育,保利文化将利用自身品牌优势,以“文化+”为出发点,通过输出管理等形式,形成了新的利润中心。据统计,保利文化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利润总额0.8亿元。新兴业务的星星之火,让保利文化看到未来曙光。

人才是最宝贵资产

回顾企业改革发展之路,保利文化作为文化市场的一支国字军,坚守着“扛起文化产业大旗”的初心。不忘将国有企业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同时,也走出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特色市场化之路。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脚步依然在前行。如何借体制机制改革“东风”助力企业转型,保利文化探索不懈。

“与生产型、资源型企业相比,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国有企业做起来有着一定的挑战。”蒋迎春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其突出的问题在于,文化企业难以套用实体制造业的管理评价体系,市场机遇、文化创意的随意性、变动性比较大,蕴含更多未知数。”

在蒋迎春看来,变动不居的市场机遇前面,保利文化最大的竞争法宝就是人才。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留住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成为保利文化改革的焦点。

得益于上一轮体制机制改革,保利文化的核心业务板块——保利拍卖就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利用民企的人才、活力加国企的实力,实现快速发展。但随着发展规模和新兴业务的壮大,保利文化进一步运用市场化机制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015年来,保利文化针对制约、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创新的人才问题,落地了一系列“猎英”举措。如保利文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各业务板块将管理岗位内部竞聘与外部招聘相结合,与知名人才网站和中介机构建立合作,拓展外部招聘渠道;编制《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中长期激励机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项目跟投机制。

2017年,保利影业入选保利集团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将技术岗位作为关键岗位之一最先开始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为实现内部研发工作的常态化、系统化、市场化,调动研发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组织设计并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激励机制》方案。

当前,以落实人才发展战略为支撑,保利文化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身处充分竞争领域,文化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于人才优势。以改革促活力,保利文化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创新之路值得关注。(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