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走进新国企2019  >  长江大保护 > 正文
河水供暖、垃圾发电、渔光互补——中国节能“科技魔棒”点亮长江大保护

文章来源:中国搜索  发布时间:2019-05-23

河水提取热能,垃圾获得电力,太阳能农光渔互补……如同有一支科技魔棒,中国节能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将清洁和绿色变成现实,一如企业使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生活更美好”。

5月13日至17日,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从贵阳、成都再到湖州,记者走进中国节能,实地走访了长江大保护部分重点项目。

“长江大保护”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关系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大局。2018年5月,中国节能被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

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中国节能如何推进与沿江各省市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记者实地参观了中国节能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固废处理、水处理、光伏发电等方面的探索与作为,也见证了这家拥有563家子公司、5万名员工的大型央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河水也能供暖?科技助力长江流域供暖新模式

“走进新国企”一行先抵达贵阳,这座长江上游的山城以自然生态环境优良而著称,被誉为贵阳母亲河的南明河从城市中穿流而过。

贵阳虽美,却与很多南方城市一样,面临一个季节性困扰难题,“集中供暖”便是南北方在“住”上的最大差别。

每到冬季,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冬季供暖就会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妥善解决南方人民供暖需求,另一方面要严控建筑能耗增量。对贵阳这座生态之城来说,不能重走北方化石能源集中供暖带来重度污染的老路,中国节能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

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坐落着一座建筑面积720万平米的大型社区——中天·未来方舟项目。自2015年11月起,这里的业主已经连续度过了四个温暖的冬季,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供暖社区,中天·未来方舟项目为所有业主提供了一份看不见的温暖,这一切都来自于中节能(贵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的创新性探索。

未来方舟项目地处南明河下游流域,依托这一优势,中国节能创新分布式供能理念,采用多能互补思维,将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相结合,从河水、污水、空气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并加以统筹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中天未来·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是住建部批准的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减排混合颗粒物6000吨。

中节能(贵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介绍,贵阳·中天未来方舟是南方地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综合利用长江支流南明河河水,将河水中的低品热源提升为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为城市提供服务,低碳环保、减排量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让市民真正受益,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内容。

垃圾也是宝?固废处理治理“垃圾围城”城市病

有一句话很形象——长江污染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长江沿岸大中城市密布,每天产生的固废数量惊人,如何让老百姓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又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矛盾,聚焦在每天都源源不断产生的垃圾上。可以说,解决好沿岸固废污染问题,是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的关键。

记者一行来到成都市青白江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想象中的垃圾焚烧完全不同,厂区内道路宽阔整齐,人工湖中睡莲斜卧,观赏鱼穿梭其中,兔子在草丛欢愉嬉戏,行走其中,整个厂区内无任何异味,如同一座小型城市花园。

这是中国节能投资建设的最具代表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成都市第三座大型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它承担着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和青白江区等生活垃圾的处理,日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每年可处理65万吨,可供电1.9亿度/年,节约标煤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94万吨,为成都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和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景

垃圾焚烧发电是如何实现,废气排放如何做到安全环保,资源如何实现有效再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成都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刚逐一给出了答案。首先是设备先进。成都项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往复式机械焚烧炉排(Seghers炉排)和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是国内率先采用烟气排放指标按《欧盟污染物控制标准(2000/EU/76)标准设计建设的政府特许经营项目。

其次,排放确保安全。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二噁英问题,为确保对其有效控制,焚烧过程采用“3T+E”原则。项目自建成运营以来,二噁英的检测指标可达到欧盟2010标准。与此同时,烟气排放数据与当地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处于全天候在线监管之中。

最后,资源全利用。项目产生的沼气可进行发电,炉渣作建筑材料原料,飞灰无害化处理后运送至专业填埋场填埋,真正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全利用。项目还利用垃圾焚烧蒸汽洗涤布草,日均洗涤量8000套,有效减少小锅炉的污染排放。

据了解,与其它垃圾发电厂不同,成都项目是国内少有的厂办一体式设计,即综合办公楼和垃圾焚烧主厂房在同一栋楼,员工宿舍也距离主厂房不足200米,让“自己人”工作居住在厂区,体现了中国节能在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领域的“技术自信”。

成都项目只是中国节能近百个固废处理项目的缩影,作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中国节能的固废处理项目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固废处理总能力约9万吨/日。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就拥有19个固废处理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1.7万吨,投资规模近百亿元。

太阳能用出花样?光、农、渔互补打造“农创小镇模式”

浙江省湖州市,北滨太湖、因湖得名,地处长江下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在这里提出。隶属于湖州市的长兴县,位于太湖西南岸,历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湖州长兴渔光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为百姓带来了实惠。

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学介绍,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公司在长江流域多个省市积极探索光、农、渔、副互补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确保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促进光伏产业和农副产业深度融合。中节能(长兴)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农、渔一体化农创小镇就是典型代表。

据介绍,中国节能长兴光伏智慧农业项目,将高附加值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联动融合,将普通光伏电站开发与渔业、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光、农、渔一体化的农创小镇模式,实现投资运营商、政府、农民多方共赢的局面,做到了对传统光伏电站的重新赋能。作为光伏智慧农业综合示范项目的核心,项目整体装机容量70兆瓦,每年生产清洁电力7500万度,节约标煤3.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250吨,二氧化碳7.2万吨,烟尘287.1吨。

记者在农创小镇看到,项目一期50兆瓦渔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1000亩,将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标准鱼塘,实现了上部光伏发电、下部渔业养殖的结合。特别是,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模式红红火火,由基地向周边农户供苗再进行高价回收销售,实现年产近50万斤,解决了养销矛盾,亩均产值达12500元以上。

项目二期20兆瓦农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约500亩,整体由24栋光伏联动大棚和一栋观光棚组成,全部采用现代化科技连栋大棚的建设模式。棚内主要种植铁皮石斛,计划年产20万斤,整体实现亩产值8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为乡镇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项目所占土地亩产从不到1000元提升至平均不低于3.5万元,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与农业协同发展的“农创小镇模式”。

湖州地处太湖之畔,在这座20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中国节能先后建设和运营两座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原水供应项目,更充分体现出其在水务市场的综合实力。

其中湖州吴兴东部新城污水处理厂主要用于处理生活居民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砂洗城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主要用于处理印染企业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同时,中国节能还拥有一座设计库容 9966万立方米、日供水规模20万吨的原水项目——湖州市老虎潭水库工程及引水工程,其中引水工程管道全长约40公里,为湖州市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在湖州的布局只是中国节能水务产业在长江流域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国节能已在湘潭、蚌埠、襄阳等地实现供(水)排(水)一体化、(水)厂(管)网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构建区域水务一体化格局,为绿色发展赋能。

湖州老虎潭水库航拍全景。

高质量党建工作是中国节能强劲发展动力。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节能的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杭州,核心目标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据介绍,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以旗下27个开发运营的产业园区为阵地,突出“孵化”功能,注重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园区党建工作新模式,园区党组织成为产业园区党建工作的“孵化中心”、入园企业党员的“娘家”、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地方政府、入园企业、产业园区互利共赢。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保护长江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军令状。如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如何发挥央企筹资能力强、专业优势强、聚合资源能力强的优势,投身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事业?中国节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探索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交上了一份让社会满意的答卷。(陈 城)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