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企青年说  >  郭旭光 > 正文
郭旭光:最美的青春献给最伟大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9-06-13

在以“快乐勘探”为家文化的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大家庭中,有这样一支团结奋进、不畏艰难、永攀高峰的队伍,它就是屡创佳绩的“金胡杨“勘探先锋队。在这支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核心人物:他是团队的楷模,因其卓越的专业才能和人格魅力,将团队的老、中、青三代勘探人紧紧得拧成一股绳,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勘探奇迹;他是团队的标杆,吃苦在前,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风骨;他是团队的旗帜,连续36个小时、3天3夜的攻坚克难,用奋发有为的行动表达着内心为祖国献石油那如钢铁般坚定的信念。他就是勘探所副所长郭旭光。


坚定找油信念,精诚协作,勇于创新,从吉木萨尔到玛湖双十亿吨储量规模的呈现,都留下了他勇于向前推动的足迹。

十年了,他用最宝贵、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他最爱的勘探事业。

这份爱,爱得执着。他并不后悔放弃了当初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可被推荐到首都北京工作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来到了中国的西部——新疆油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

这份爱,爱得深沉。他无数次掰开了哭着喊着让爸爸陪的儿子的小手,头也不回地夺门而去,回到了需要他的岗位,一坐就是一天,一干就是十年。

这份爱,爱得真诚。每一口探井都是他的“孩子”,日夜期盼着它们快点长大,冒出油流。不放过每一个好的显示井段,不错过每个深挖细究的线索。用心培养,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尽快造福社会。

这份爱融入了他工作的全部,如血液每一点、每一滴都在渗透、流淌;如跳动的音符,奏出激昂的音乐;又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用顽强得生长点缀了春天的绿色。

这份爱依旧延续着,从一开始,就选择要干一辈子!


亲力亲为夯基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准噶尔盆地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勘探,近几年连续发现两个十亿吨级大油区,证实了准噶尔盆地仍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准噶尔盆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地质资源,也就是说,占据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着像郭旭光一样的一群人的存在,用精细研究,突破常规认识,创新技术手段,再加上夜以继日地奉献,才能将这先天的地质条件优势转变为持续不断的发现。

2016年,玛湖三叠系百口泉组勘探获全面突破后,勘探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在“斜坡区”找到新的规模油区?为了证实这一想法,郭旭光带领着他的团队仔仔细细完成近4000平方公里探区的整体研究和200多口井的对比分析工作。其中,为了做牢基础研究,他亲自和所里的专家及项目组的同事花了3天3夜的时间,完成了200多口井的全区统层工作,为后续新的地质认识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当金龙31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后,他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玛南斜坡区上乌尔禾组会是一个新的大油区吗?为了验证这个设想,郭旭光亲自带领项目组成员,按照“老井复试与新井钻探相结合”的思路,用尽所有可以挤出的时间完成了上百口老井复查和井位部署工作。在所有人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仍坚持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直到临去汇报的那一刻,连口饭都没来得及吃上。所有的努力换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新部署探井22口中19井22层获得工业油流,15口老井复试全部获得工业油流,其中玛湖8井和克017井日产百吨。郭旭光用亲历亲为的行动证明了——继玛湖凹陷北部百口泉组之后,南部上乌尔禾组也是一个大油区,实现了几代石油人的夙愿。

郭旭光认为有关基础工作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小事。勘探研究所致密油项目组本着未雨绸缪资料先行的原则,于2016年针对二叠系规模油藏勘探整体研究需求提出了中拐克百三维地震叠前连片处理项目。近一年的时间,项目组先后已经评价了6版地震数据体,每一版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有效刻画沉积相带变化、预测砂体的地质需求。项目组每次拿到数据体,郭旭光都会亲自参与,一条测线一条测线地翻,一张剖面一张剖面地看。他带领大家将所有问题归为几大类,每一类问题都归为某一类(代表几个关键地质问题)需解决的瓶颈之一。资料交流的会议因为他的存在总会延长很久,因为他知道对地震资料的品质及资料本身能反应出的地质问题是所有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地震资料处理研究人员会后都纷纷为郭旭光同志竖起大拇指,他们不禁感慨道:“第一次见到这么认真又这么专业的领导,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磨刀不误砍柴工,郭旭光深知地震、地质等基础资料的重要性,他亲力亲为对基础资料进行质控把关,就是要在整个团队乃至整个勘探所,形成人人重视基础资料的科研氛围。

砥砺奋进铸成效

储量会战前期,井位部署和老井复试工作正紧张进行时,郭旭光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原本请了7天的陪护假,却只休了4天。因为他放不下工作上未能解决的难题,他舍弃小家,回到需要他的岗位上,去弄清楚上乌尔禾组复杂的地质特征和不统一的油水关系。他抓住储量会战前的最后机会,带领项目组优化井位部署和优选老井复试,为奠定储量工作的资料基础做最后的准备。

2017年9月,研究院上乌尔禾组储量会战正式打响。储量研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以郭旭光为首的会战人员不但放弃了周末、晚上休息时间,也放弃了难得的国庆、中秋假期。这样的奉献行为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极致,也正是这样的行为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困了、累了、饿了尽力克服。经过连续奋战让彼此间更加团结、默契,进而造就了一支更加顽强而坚定的队伍——金胡杨勘探先锋队。

在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心愿报”上,郭旭光写下了“愿亿吨储量顺利提交”的心愿。最终他的心愿顺利实现了,而这过程却异常艰难。让人无法忘记的是,他为了储量工作,将飞机当成了临时的办公室;为了储量工作,宾馆的床成了摆设;为了储量工作,新鲜的葡萄变成了葡萄干,他也没有时间尝一口。在他心里,干好当前的储量工作,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8年8月,研究院储量会战再次打响。他带领的金胡杨勘探先锋队顺利提交了近1亿吨的控制储量。而这一次,让别人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


光明前路怀恩心

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郭旭光用优异的成绩赢得了众人的肯定和钦佩。更可贵的是,他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光明前路上忘不了前辈和师傅们对他手把手般耐心的教导;忘不了所、院及油田公司领导在他成长道路上的关怀和帮助;忘不了他和团队一起奋斗的每一刻。当得知同事生病时,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医院送关怀。今年中秋节当天,因为工作的原因,同事都在加班,他给在场的每个人送了一块月饼,并带来了温馨的祝福。在班组活动中,他是切菜做饭的好手,为大家服务,表达了他给予所有人像家人一样的爱。

321办公室,四名年轻同事,因为工作连续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他多次自掏腰包买了水果慰问大家。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最辛苦的是他,而他却表达了对所有付出的人最真诚的感谢。他那如金子般感恩的心,带给周围人无限的感动。

一丝不苟传帮带

2016年底项目组几次上会讨论,通过了“量体裁衣”、“物探地质结对子”等为年轻人搭建平台的培养机制。“量体裁衣”式,即根据每一个人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培养一项专能。其中刚工作3年的小伙杨森,以该制度为契机,掌握了岩石物理建模和叠前反演技术,为团队研究做好了技术储备;“物探地质结对子”式,即培养物探、地质人员合作伙伴关系。让地质人员学习物探知识并能够承担相应的物探工作;让物探人员学习地质知识,并能够承担相应的地质工作。从而打破单一专业的思考局限,让生产问题有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冯右伦是郭旭光的徒弟,他是健全培养机制中最受益的一个。从圈闭评审、井位设计、工程讨论、测井设计、现场跟踪、试油讨论等综合研究工作,可一人独自完成,现在全面负责项目组物探工作。

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团队。团队成员专业业务素质的提升与团队凝聚力的提高相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从知识的广度上,快速地走向综合性人才;从专业的深度上,走向专业技术型人才。在培养年轻人、积极做好“传帮带”这条路上,郭旭光不断得实践探索着。


旗帜鲜明续辉煌

党员的身份是一面旗帜,郭旭光同志真正地发挥了党支部“领头羊”的作用。从吉木萨尔致密油到玛湖上乌尔禾组砾岩油藏的发现,一路走来,每一次小的突破,每一次大的发现,都离不开郭旭光同志的辛勤付出。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心比心,把最苦最难的事安排给自己去做。石油人的这股劲,这根筋,这种魂带动更多的人热爱自己的岗位。用坚守岗位的执着、不卑不亢的奋斗、沉着冷静的思考,成就小我的事业心,续写着勘探的辉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勘探人的力量。

怀揣着建设祖国伟大梦想、坚守岗位的同仁们,用生命中最美的青春浇灌着新疆的绿色、中国的绿色!神州上天,蛟龙入海,中国动车开向世界,这些中国的骄傲都离不开能源的供给。作为石油人,作为勘探人,要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不改“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用这份爱和执着驱走冬日勘探的严寒,夏日钻井取心的酷暑,夜里挑灯奋斗的孤独,戈壁不舍昼夜的荒芜。将青春岁月激情燃烧,感召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和激情献给伟大的勘探事业。做好这一件事,干好一辈子。

【责任编辑:姚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