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资国企聚力决胜脱贫攻坚  >  先进引领 > 正文
国家电网张雷威坚守19年扶贫路

文章来源: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  发布时间:2019-10-16

张雷威,1955年6月生于陕西米脂,1972年参加工作,曾任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等职务。自2000年起,连续扶贫19载,先后参加“万名干部下农村”“千企千村”“两联一包”“驻村联户”等活动,分别在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县区19个乡镇为56个村12000多村民群众开展扶贫工作。其中,2002年至2004年底,任榆林市神木县芹菜沟村驻村干部;2005年至2011年底,任吴堡县扶贫干部、挂职副县长;2012年至2015年,任国网陕西电力扶贫队驻米脂县李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职务。2015年6月退休后他仍然坚守义务扶贫一线。他被各界称为无怨无悔的扶贫老黄牛,先后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坚守十九年扶贫,张雷威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退休不退岗,退休不退责,他爱农村、爱农民、更爱从事了19年的扶贫事业。村民信任他,把他当成自家人,有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生活困难第一时间都会去找他,老张非常耐心的去处理这些“家务事”。他将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热爱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劳动模范、第一书记、农业专家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组织起来,成立陕西第一个“金点子”脱贫攻坚义务咨询服务队,发挥团队成员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为农村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解疑释惑。

县政府外群众集体“请愿”老张不能走

2017年4月6日上午,米脂县政府突然有大批群众集体“请愿”,手持70多户村民联名写信,摁红手印请求政府让老张留下来,继续帮助大家脱贫。

按照当地政府对驻村干部的任职标准,已经退休两年的张雷威已不符合相关要求,并拟退出扶贫工作。李站村村民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不安,包括入股合作社的40户贫困户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老张就是自己村里人,更是“自家人”,平时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找老张,村上获取先进资讯找老张,谋划产业项目找老张,老张带领大家成立的养牛合作社已经建成并引进88头牛犊,目前长势都不错,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希望,作为村民心中“自家人”的张雷威更不能在这个节骨眼离开。为了能让老张继续留下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70多户村民自发组织向当地政府请愿,并在联名信上摁红手印请求政府让老张留下来,米脂县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亲自接待并答复各位村民,在征求老张本人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的说:“我热爱农村,我喜欢和农民在一起,我更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最终经过沟通协商,老张留任李站村继续进行扶贫工作,“请愿”的村民也满意而归。

挂职副县长让小产业变成“摇钱树”

2005年,陕西10地市选拔“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干部,张雷威被推荐为吴堡县挂职副县长。

张雷威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精心组织脱贫项目。一次检查水利工程,在山道意外摔倒,差点掉下悬崖,脚部三处骨折。仅仅卧床27天,他就瞒着家人,脚部带着石膏,柱着双拐到扶贫项目工地查看,被吴堡人民赞为柱拐扶贫的好县长。

吴堡县山大沟深,是有名的守着黄河沒水吃的国定贫困县。为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张雷威跑前跑后为岔上乡等六个村子建起高抽站,为不具备建高抽站的刘家里等4个村子每家建起蓄水窖,解决了高山贫困村民的吃水问题。

张雷威是研发新工艺的能手。在吴堡县冯家墕等村,他研发了智能红枣烤炉,一炉顶6、7个人的生产效率,彻底改变了红枣加工传统局面。在车家塬村,他发明了新式蚕茧烤炉,改变了村民只会卖鲜茧而不会深加工的初级生产模式,帮助村民办起蚕丝被加工厂,拉长了产业链,蚕农收入从3000元增长到10000多元。在张家山镇冉沟村等传统手工挂面村,他改良了手工生产流水线,把以家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变成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安排就业贫困村民50多人,年产值实现300多万元。

为解决下山畔村红枣的病虫害,张雷威爬山过坎调研,论证解决方案,修建15口集雨水窖,协调专业技术员教会村民防治虫害、种植枣树,一年时间,该村1820亩枣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被吴堡县确定为千亩红枣丰产示范园,被有关部门确定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

在深砭墕村,张雷威为贫困户改进种羊,全村养羊从不足200只发展到1200多只,养羊专业户年收入少的达到8万元,多的达12万元。他研究羊粪的循环利用,联合农业开发公司,把羊粪用于山地苹果和核桃,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该村成为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引起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省长、省委书记先后深入该村调研指导工作。

一村一品精准扶贫催生好光景

多年扶贫工作,张雷威成了专家。他提出“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扶贫理念,在国家还没有提出精准扶贫政策时,已经超前在扶贫一线发挥作用。

在米脂,他逐村逐户上门调研走访,召开村民大会,制定精准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目标;手把手传帮带,带着压茬轮换的新队员一起进村,学习三农知识,融入农村生活。沙家店镇高家圪崂是养鸡专业村,活鸡鸡蛋交易,白天天热不好操作,容易死鸡;晚上交易,光线不好,容易出现数量和质量矛盾。张雷威为该村建设了40盏6米高的太阳能路灯,成为了榆林市第一个光伏点亮工程,不仅实现了养鸡增收,而且又发展了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在桥河岔乡七里庙村,他自费带领5位村民去绥德县、山西省文水县、大同市广灵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考察香菇种植,建了2个香菇大棚,既增加村民收入渠道,又丰富米脂人菜篮子。近几年,他自费考察就花了几万元。

产业脱贫合作社“编织”致富“产业链”

2014年在米脂县李站村扶贫时,张雷威调研后提出脱贫新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类开展“适度养殖、长+短”精准扶贫。

第一类,50至60岁,身体健康,会农村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采用舍饲养羊、适度养殖。第二类60至70岁,有一定劳动能力,但不能胜任强重体力劳动。由村民自购一头秦川母牛,扶贫资金再购买一头母牛。第三类病残劳动能力不足的,选出群众威信高、富有担当的精明人,能人带动,共同致富。张雷威根据分类,给贫困户提供种羊和种牛,修建标准化的圈棚,配套铡草机,实现了村民当年投资、次年脱贫、三年致富。

“长+短”,短线养牛养羊,见效快;长线建立脱贫致富“产业链”,用牛粪和羊粪改良土壤,种植山地有机苹果。养殖业的短,结合种植业的长,互补发展。李站村由12头牛发展到56头牛,26只羊发展到近300只羊,并帮扶办起了村畜牧兽医治疗室,牲畜看病防疫不出村。

2017年,张雷威带领大家成立了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两个村集体加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战略村级经济实体。经过2018年的不断努力,目前,该合作社投入建设资金60多万元,整合村民土地6.2亩,社员67户,其中贫困户42户,占总成员的63%,非贫困户25户,占总成员37%,70岁以上的老年人14户,占比20.9%,残疾人14户,占比20.9%,已经采购关中秦川牛等四个品种86头,远期计划养殖120头以上肉牛,达到中型养殖场规模。2019年3月,该合作社为42户贫困户颁发了股权证,贫困户成了股东,10月将进行第一次分红。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牛价格周期波动,张雷威提出打造富硒农业产业村的想法,并专门走访晋陕蒙富硒产品旗舰店,考察山西晋中、陕南安康紫阳等富硒地区,不断向中科大富硒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博士学习。这种富硒农业模式,从富硒种植入手,形成富硒谷类、富硒饲草、富硒山地苹果等富硒产品,通过养殖,形成富硒牛肉和羊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人民增寿的长久产业链。

2019年3月,在考察富硒产品途中,他又兼程到河北方锐青贮机生产厂,调研考察适合坝地和坡台地生产的单行玉米收割青贮机,该机器日收割玉米20亩,能够解决地形地貌复杂,不能使用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的问题。

由点到面“金点子”服务扩大为脱贫攻坚智囊团

19年的扶贫工作,张雷威被群众称为“点子王”,他提出的适度舍饲养殖理念,能尽快实现“年初实施,年底见效;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已经在榆林南部山区实践并取得了成功,案例得到杨凌农科院黄土高原治理专家鲁向平教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2018年7月,在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陕西第一个金点子脱贫攻坚义务咨询服务队,免费为农村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解疑释惑,已经为佳县尚高寨徐家西畔村、清涧县双庙乡下张家山村、米脂县桃镇乡前王坪村做过产业指导,制定了“合作社所有,分户代养,利益共享”为原则的养殖专业经济组织合作社、粉条加工合作社等,深受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民欢迎。

陕西省高度重视张雷威的扶贫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工作会议上,请张雷威作扶贫工作经验介绍,在全省扶贫干部培训班和挂职副县长培训班上讲经传道,在全省“第一书记”培训班授课。虽然已正式退休,但他仍然担任榆林市总工会精准扶贫总顾问,榆林市政协各界联谊会农业组副组长,为榆林市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

2016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在米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听了张雷威的工作汇报,高度肯定:张雷威同志是一个企业干部,已成为扶贫工作的内行,对精准扶贫有思路有办法。

张雷威的工作,得到了群众、政府、各界和媒体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十多次专题报道他的事迹,他也先后荣获“2014年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等光荣称号。他始终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时刻牵挂贫困户,用坚守撑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和坚守者。

【责任编辑:李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