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0专题  >  对话新国企 大道康庄  >  两会好声音 > 正文
吴希明委员:集聚产学研创新资源 协同打造中国NASA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22

“航空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它既能全方位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工业基础,更能综合展现一个国家工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水平。”

作为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吴希明在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一份《关于组建航空国家实验室,支撑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的提案》,呼吁应尽快组建航空技术国家实验室,整合凝聚创新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立技术优势、引领未来发展。

“改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的现状,整合凝聚创新资源,构建航空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研究,大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立技术优势、引领未来发展,全面支撑世界一流军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制生产,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谈到提交这样一份提案的初衷时,吴希明如是说。

组建航空国家实验室是夯实航空产业体系基础的最佳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同时,他还强调,要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对此,吴希明深有体会。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之所以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主要是因其涉及力、热、光、电、数等众多门类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牵引和推动着基础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诸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始终处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尖端和前沿,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吴希明看来,这正是航空工业成为世界强国竞相角逐的战略科技领域的主要原因。

当前,全球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大量涌现,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加深。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量子、激光等民用新技术已经展现出在航空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高超声速、气动技术创新、新概念航空器、功能材料、智能化、无人化、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正在引领航空科技的变革,国际航空强国已对应率先布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下属研究中心是美国重要的国家实验室,对美国引领世界范围内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大量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产生了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分析软件等方法和工具,带动了美国全社会的技术进步。NASA为了验证重大关键技术而开发的一批X系列实验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推力矢量、数字电传等若干航空领域首次突破,帮助美国企业研制了F-22等一代又一代先进战机。“不仅仅是产品技术,NASA的研究对整个行业的引领,甚至战略应用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吴希明介绍说。

而在另一航空强国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是俄罗斯联邦总统令授予的100个“国家科学中心”之首,孕育和培养了苏霍伊等世界顶尖的飞机设计大师,其提出的第三代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方案,大幅提升了苏-27飞机和米格-29飞机的性能。此外,德国宇航院(DLR)、法国宇航院(ONERA)、荷兰宇航院(NLR)和意大利宇航院(CIRA)等国家实验室实施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也为空客公司提供了大量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

组建航空国家实验室是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重要支撑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航空工业走“跟进式”研发路线为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今大国博弈背景下,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需要遵循航空科学技术创新规律,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由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为航空工业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从事直升机研发已经36年,对吴希明这一代航空人来说,他们所从事的这份事业是累并快乐着的,因为“我们知道国际水平到了哪个阶段,也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目标明确,只需要全力以赴追赶就好。”

可如今,当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由“跟跑者”转变成为“并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时,“大家开始有点茫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但对吴希明来说,“茫然”并不代表无措,而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再亦步亦趋地“跟进式”成长,要将目光聚集在航空“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统筹实施航空科技相应创新工作,为我国未来航空发展寻求新质动力。而这,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定位不谋而合。

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前身是1960年由中央批复成立的国防部六院,作为我国航空科研体系的建设者,为我国航空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国防科工局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主依托单位,设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航空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创新龙头作用。

其实,打造航空国家实验室,早已是我国航空领域产学研各方的共识,大家也为之做了很多努力。“所以,这份提案主要是为了促进这项工作能够从国家层面继续推进下去,最终实现落地。”

“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因此,吴希明建议,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主依托单位,联合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所属科研院所,以及北航、西工大、南航、清华、浙大等高校,整合国内航空科技创新相关资源,共同组建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

他认为,这也是新时代建设航空国家实验室的最好选择和最佳途径。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