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  典型案例 > 正文
成都产业集团:打好改革试点组合拳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成都产业集团  发布时间:2022-11-02

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产业集团)是由原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吸收整合市农发投公司和市技转集团于2017年底改组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是成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天府国企综合改革行动”三项改革试点的市属国企。通过改革,企业活力效率大幅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9月底,集团资产总额1560.47亿元,同比增长24.09%;实现营业收入81.34亿元,同比增长30.94%;实现利润总额28.55亿元,同比增长179.63%。

借双百行动激活企业“一池春水”

成都产业集团作为成都市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试点企业,紧扣“三个明显成效”改革目标,着力发挥“引导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功能,形成了“产业投资、产业地产、产业服务、产业金融”核心主业联动发展格局。强化企业治理体系,理顺运行“层次感”。构建以公司章程为统领,“三会”议事规则为支撑,董事会管理为基础的“1+3+N”内控体系,实施下属公司全覆盖ABC分级分类授权,特别对下属科创投集团实施符合创投行业特点的单独授权,推动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清单化、地位作用法定化、决策流程规范化;建立以集团审计中心为抓手的“1(一部)+1(一中心)+1(一平台)+N(多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垂直管控模式,实现审计风控监督全覆盖。优化业务布局结构,找准发展“方向感”。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和科技成果转化,下属重产基金和科创投集团投资引进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基地等高能级项目11个,组建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链子基金7支,累计孵化科技成果44项,促成投资企业上市21家;聚焦专项化整合,以股权吸收合并等方式整合地产板块同质化业务,7家公司压减为5家,资本配置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聚焦“瘦身健体”,科学处置汇一化工等历史遗留问题10余项,累计实现收益30亿元,回收资金近50亿元,完成低效无效资产处置超80项,盘活资产近60亿元。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感”。着力在下属科创投集团等竞争类企业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实施“首席制”;着力以经营质量定绩效、以超额贡献定分享,2021年下属企业负责人年薪差距达10倍以上;着力在下属创投、担保企业施行项目跟投机制,跟投金额达3100万元,下属智慧锦城公司作为成都唯一入选四川省员工持股试点企业,构建了企业、员工利益“共同体”。

借科改示范锻造企业“坚实内核”

成都产业集团下属大数据集团作为成都唯一市属国企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紧抓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市场化改革主线,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促”良性循环。抓好“牵引器”,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有效健全。将“科改示范行动”全面纳入“十四五”战略规划,形成涵盖包括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等在内的多层级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对下属混改企业智慧锦城定向精准授(放)权,建立董事会中心型治理模式;整合下属高新技术企业房联云码的业务与资质,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抓好“驱动器”,科技创新协作体系有效构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矩阵,建成成都运营超算中心、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新建人工智能平台、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实验室,累计服务用户超600家;创新数据产品与服务,打造重点应用场景14类、标准化数据产品128个,转化形成数据服务收入近2000万元;探索创新联合模式,先后与腾讯云、阿里云等企业共同中标工信部和成都市公共服务项目各1个,联合社会机构组成“揭榜挂帅”团队,成功揭榜国家级项目1个。抓好“助推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效强化。优化董事会专业结构,着力在下属企业选派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外部董事,配备率超50%;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引进中科院博士、领军人才1名,并培养选拔为中层干部;强化研发投入,明确年度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8.5%,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强度超10%,累计新增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借天府综改赋能企业“蝶变成长”

成都产业集团控股的工投装备公司作为四川省国资委“天府综改”试点企业,突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耕工程机械产业链,积极搭建设备服务平台,目前已成长为低碳绿色出行、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海绵体建设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设备服务的现代化科技服务型企业。重塑公司治理“驱动力”。探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相关重大事项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研究、董事会决策的新机制;全覆盖签订岗位聘任协议,实现公司经营业绩与战略目标“强挂钩”。重建科技创新“竞争力”。聚焦盾构机机械和液压、电气及自动化、互联互通及施工辅助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组建课题攻关小组,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5个;聚焦平台建设要素支撑,积极申报设立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约为25%。重构企业发展“内生力”。内聚外联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规模为16人的科研团队,占公司总人数的62%,外部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3人作为研发顾问;重构考核设计,根据岗位价值、个人业绩等因素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施行差异化考核、精准性激励,企业活力效率大幅提升。

下一步,成都产业集团将持续借势借力各项改革试点机遇,对照“三个明显成效”目标要求,用好用活用实改革“政策包”“工具箱”,着力推进改革成果实化固化,奋力当好地方国企改革“尖子生”。

【责任编辑:丰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