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0专题  >  央企扶贫印迹  >  一线传真 > 正文
中智集团:情满滇西 暖心扶贫路

文章来源: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0-27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集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走出了一条精准施策、关注民生、志智结合、社会动员、聚力攻坚、有效脱贫的特色扶贫路。自2003年确定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和姚安县定点扶贫以来,中智集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00余万元,引进扶贫资金2500万元,资助扶贫项目138个,受益人口约38500人。随着2018年9月姚安县脱贫摘帽出列,2019年4月大姚县脱贫摘帽出列,标志着中智集团定点扶贫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行列。

集中优势力量,脱贫攻坚工作见实效

多年来,中智集团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积极承担中央企业定点扶贫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调动系统内的各类优势资源,全面超额完成《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各项任务目标。

夯实责任,优化脱贫攻坚机制。党的十九大以后,中智集团第一时间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一议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实施定点扶贫“双组长”制,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担任双组长,并制定了《中智集团2018-2020年定点扶贫规划》,形成了责任落实、分工明确、有效协同、高效联动的系统性常态化扶贫机制,确保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交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中智答卷”。

领导带头,当好脱贫攻坚先锋。中智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赴贫困地区开展调研,与定点扶贫县交流座谈,共商脱贫攻坚工作,走访贫困户,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调研中及时召开定点扶贫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形势、解决问题,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帮扶计划、帮扶资金、帮扶项目落地落实。

持续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19年4月,中智集团定点帮扶的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出列后,中智集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放在重要位置,保持扶贫投入和工作力量的稳定性、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一以贯之地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资助帮扶项目、培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采购销售农业产品等,并持续多点发力,确保脱贫不返贫。同时,中智集团还选派资深信息化专家赴大姚挂职,资助大姚县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助力大姚县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并通过引进阿里巴巴数字乡村合作建设大姚,为大姚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施策,产业就业扶贫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智集团是轻资产公司,通过盘活、引进、资助、打通等各种方式,探索形成了“产业+就业”双通道的精准帮扶模式,累计孵化培育产业项目15个,促进贫困地区常住人口就地就业2800名,助力贫困地区构建产业基础,打通销售渠道,促进稳定就业。

深挖天然环境优势,完善地区产业链条。大姚县湾碧乡腊务堵村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非常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中智集团引进澳门企业,设立大姚首家外商投资企业,通过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备案注册商标、执行统一卫生生产标准、改善包装、增加产品品种等方式,“湾碧红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经营业绩有了突破,成立以来实现营业收入450万元。同时,因为滇西天然盛产核桃,而藏香猪正好在核桃树下形成栅栏生态放养,品质佳、需求量大。中智集团随即投入资金帮扶大姚县六苴镇贫困户进行藏香猪养殖,投资建设藏香猪养殖饲料厂,200余户家庭加入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1000万元;通过外商引进、资金帮扶,完善农牧业“生产+销售”链条,让当地有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发挥人力配置优势,打通地区就业渠道。针对贫困地区信息封闭、就业困难等问题,中智集团作为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对外劳务扶贫试点企业,积极打通劳动力输出渠道,通过建档立卡、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当地人民有工能做、有工可做,实现自给自足;支持大姚县在上海和深圳设立“劳务工作站”,共计输出劳动力2580名;在姚安县投入资金,帮助农村贫困大龄劳动力、残疾劳动力、重病患者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从事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就业250人,覆盖姚安县全部9个乡镇;对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捐赠资金让其入股“姚安县红彬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获得分红收益。

利用“彝绣”技艺优势,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彝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绣花针实现了古老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也让彝族妇女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纳苏)是楚雄州彝绣产业龙头企业,专注于彝绣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市场拓展。中智集团借用其产品和市场优势,通过资金投入和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家庭绣娘的技能,使其成为纳苏的签约绣娘,实现在家就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并计划三年内合作完成500名绣娘的培训及就业,保证每名绣娘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已完成三期212名彝族绣娘的培训与就业。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教育扶贫正是中国为解决贫困代际传递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出的“良方”,中智集团始终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教育薄弱现状。

强基础,重建设,打造教育“硬”环境。中智集团在大姚和姚安县18所中小学设立了“中智电脑教室”、61个“中智图书室”,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为30所中小学购买体育器材丰富校内生活,为2个县所有山区学校购置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用上热水,不因清洗衣服而冻伤小手;连续9年设立“中智奖学金”“中智助学金”,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圆上学梦;援建“梦想教室”5个,通过系统化地提供帮扶,改善了定点扶贫地区教育不均衡现状,帮助偏远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截至目前,中智集团已向贫困地区投入500余万元教育资金,资助80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

强队伍,重实效,优化教育“软”环境。中智集团多次协调组织大姚县优秀骨干教师赴北京101中学、日坛中学、史家胡同小学、府学小学等名校参加培训交流;与上海“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关爱基金合作,选派大姚和姚安县乡村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为促进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建“大姚教育范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公益合作伙伴,中智集团自2014年起引进公益支教项目,共有4期108名支教老师在大姚县6所山区学校讲授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目前第四批25名支教老师坚持在山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中智集团格外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开阔他们的眼界,与上海市公益慈善机构合作,安排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盛放合唱团”和桂花乡中心小学舞蹈团分别到上海参加公益演出,并为孩子们精心安排了在沪期间的各种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凝聚多方合力,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

作为唯一一家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借助拥有众多客户资源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中智扶贫模式”。

善用自身长项,激活基层人才潜能。中智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培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完整的培训体系、拥有一批金牌课程和业内著名的培训师,先后选派资深培训师赴贫困地区开展《高效沟通技巧》和《性格色彩密码与情绪压力管理》培训,共培训干部300余名,扩展了大家的视野;邀请上海社区管理专家对60余名当地社区管理工作者进行社区管理培训;连续5年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局合作,安排上海资深医疗专家赴大姚和姚安县义诊、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并组织骨干医生到上海著名三甲医院接受培训,期间接诊群众超过8000人次,培训当地医生超过2500人次。通过培训,让贫困地区的人才群体从思想上率先“脱贫”,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巧用社会资源,各显其能形成合力。中智集团号召客户企业共同参与,通过直接赠予、间接捐助、慈善活动等形式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在消费扶贫方面,中智集团争当先行者,于2012年起便大力开展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共采购扶贫产品700余万元,帮助销售产品1400余万元;协调在沪知名外企工会主席代表团到大姚县考察调研,并出资百万元为贫困地区购置课桌椅、羽绒服等学习生活用品;公益组织“我行我善”以评定学生抄写“字帖”质量为标准发放善款,在资助学子的同时教育他们切忌不劳而获;先后开展5届“奉献一片爱心,改变一种命运——中智集团大型慈善捐赠活动”,凝聚了合作伙伴和内外部员工力量,为贫困地区捐赠衣物、图书、电脑等各类物品价值超过300万元;为使捐赠活动受惠群体对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智精心设计捐资助学项目,以“一帮一”方式将爱心捐赠者与受助者连接在一起,让爱心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落地、开花、结果;针对山区交通不便留守儿童大多寄宿的情况,还主动与“歌路营”公益基金合作,将“睡前故事”引入23所山区中小学,让孩子们每天晚上都能听到一段动人的故事,在缺少家人的陪伴时仍能感受到温暖,点点滴滴都体现着暖心的“中智关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中智集团将一如既往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切实履行中央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坎儿里,在滇西这片热土上继续绘就脱贫奔康美丽新画卷。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