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走进新国企2021  >  智造中国  >  振华重工 > 正文
“一智定生死”——探寻中国品牌背后的智造基因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7

在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到来前夕,记者参加国务院国资委“走进新国企·智造中国”采访团,深入中铁装备、中国长城、振华重工、中车长客等制造基地,探寻这些中国品牌背后的智造基因。

梳理这些品牌的成长历程,盘点其中的得失长短,可以清晰辨识出,伴随他们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是从制造到智造的升华。而因产业门类、产业特质和技术代际差异,他们各自的智造内涵和路径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价值提升:智造的第一层内涵

振华重工的主营业务中,港机、海洋重工都是十足的“大国重器”。现场参观采访中,大,是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但又怎一个“大”字了得。

在位于长江入海口长兴岛上的振华重工生产基地,记者近距离观看了钢箱梁智能制造车间的“双面绣”自动化焊接场景,单面焊、双面成形,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此外,该智能车间还采用了双面立焊、自动化装配与焊接、自动化翻身、自动化搬运等多项新技术,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年均节省人工成本42%。

振华重工副总裁山建国表示,近年来,振华先后试点建设了20个自动化工作站、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等,基本涵盖了主要产品的关键制造流程和工序。其中,位于南通振华重装的桥梁U肋板单元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通过焊缝智能化跟踪技术,机器人可完成所有焊接工作,实现了全自动焊接,单位产出节省人工72.5%,返修人工减少85%,一次报验合格率从95%提升至99%。

步入流动机械集控中心,9块显示屏组成的监控屏正显示着整个厂区的地图,每台流动机械的实时位置和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只需一系列简单的“下单”操作,30秒内处于“空闲”状态的车辆就能迅速“接单上车”。“云管理”让流动机械更智能。

在0号码头,记者看到一种既不同于集装箱轮、也有别于普通散装货船的巨型船只。振华重工总工程师费国介绍,这是振华独创的岸桥整机运输货船。由于岸桥体型巨大,以往都要拆分成较小的部件散装运输,到岸后再重新组装,加上调试,至少要两个月时间;而整机发运,到客户码头之后,除去卸船上岸,无需再行安装,只需精调一周即可投入运营。省去了一个多月的码头空置时间,“这对港口运营商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传统产业,工业3.0时代的智造首先带来用工减少,这跟工业1.0时代机器取代人工并无本质不同;但在降成本、提效率的共性之外,智造比传统机器更多了一层价值提升的内涵:产品质量、质量一致性的巨大提升,服务价值、客户附加值的巨大提升,工作环境、劳动者获得感乃至尊严的巨大提升,等等。同时,助推工业3.0更快、更顺畅地向工业4.0突进。

振华重工的港机业务已经连续二十多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再进一步、接近“无人区”,如何面对?“港机领域的确遇到发展瓶颈,但老码头自动化改造仍然前景广阔”——建设无人化的“魔鬼码头”,正是振华新的强项。山建国表示,振华将“多条腿走路”,逐步成为集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

用颠覆性产品突破“无人区”

同样面临“无人区”的,还有中车长客和中铁装备。

走进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总成车间,这里有行业内首个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柔性生产线,采用“台位动、人不动”方式进行组装,工艺装备全部是通用化、柔性化设计,可同时生产多个品种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记者看到,总面积17000平方米的车间里,仅有140名员工。

被称为轨道客车“腿脚”的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的关键部件,直接决定车辆运行速度、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中车长客研制的“复兴号”京张高铁能跑出时速350公里的速度,全凭这双“脚”。

转向架装配作业中,紧固件(螺栓)拧紧是关键工序。总成二车间负责人解释,单个转向架有400多个螺栓,“为了保证转向架的装配质量,我们在国内首创扭矩加角度双控制的工艺方法”。而这种工艺要求以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水平,无法完成装配。中车长客采用了“智能力矩拧紧系统”,通过人机巧妙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和装配一致性。据了解,自2018年采用此工艺方法以来,所生产的转向架没有一颗螺栓发生松动。

这样的智造场景,其实并非转向架装配所独有。工业3.0时代的精密制造、柔性制造领域,尤其多见这样“人机交互”的应用场景:一些关键复杂工序,即使最顶尖的机器人,也难以独力胜任;顶尖操作工,仍是一种无可或缺的存在。这更凸显了工业3.0到4.0时代,“大国工匠”的突出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