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条“毛细血管路”托起乡村振兴梦
890条“毛细血管路”托起乡村振兴梦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1-07-15
在成都向东48公里的简阳市,890条公路如毛细血管一般延伸至群山里的千家万户,即使是独居山头的唯一一户村民,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其中,最短的只有36米,最长的有10多公里。
随之而来的是一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逐渐覆盖着简阳市广大乡镇地区,不仅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串联了起来,也叩开了村民致富的大门。
“带来的幸福指数大大不一样了”
“如果3年前到我们村,一定会感觉我们基层干部不作为,这里的条件太差了。”四川省简阳市平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邹斯若说,从前荷桥村的老百姓甚至不敢多种菜,因为需要几经辗转才能到城里,一路颠簸后品质大打折扣,卖不上好价。
同时,村内空心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多年前,当地劳动力占外出人口的60%~70%,很多村民只能外出谋生存。
要想富,先修路。2018年10月,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成都简阳市乡乡连道路提升工程正式开工。作为简阳市东进路上的重点民生工程,658公里的道路分布在简阳市的34个乡镇,约占据简阳市乡镇数量的90%。
对于曾经道路制约发展的乡村来说,路兴意味着振兴。当时,中铁二十四局也在建设中跑出了“加速度”,仅用20个月就完成了几百条路的修建。
汽车行驶在荷桥村产业旅游环线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摄)
随后,一条长19.9公里的产业旅游环线在荷桥村贯通,将村里的文化与景点、景观、产业连接为整体,旅游产业成为荷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这条路就是我们村最大的亮点。”邹斯若说,路通了,农产品的销路打开了,村里的产业丰富了,游客变多了。荷桥村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荷桥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2.1万元。
劳动力也在不断回流。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地劳动力仅占外出人口的30%。 此前,到外省务工的人中赚得较多一个月能有6000元。如今一些人在家门前产业园区务工的人月薪较高的也能达到这一水平。
在邹斯若看来,村民外出务工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外出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在成都就近务工,他们或有固定职业,或有固定的小生意。其中,超五成的人在成都买了房,安了家。路通了,从荷桥村开车到成都市区仅需一个多小时,很多村民回家的频率从一年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甚至下班就能赶回来。邹斯若说,“这带来的幸福指数大大不一样了。”
立个小目标:让老百姓收入翻番
在简阳,越来越多人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简阳市贾家镇村民何婉萍就是其中之一。路通了,她回村开了一个农家乐,取名花间集,可以住60-70人,平时基本都是满客,每到樱桃或桃子采摘的季节,房间往往不够住。
同时,这也让很多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在农家乐工作的服务员月工资在3000-4000元,在厨房工作的人月薪为7000-8000元。每当旅游旺季店里忙不过来,周边的村民便会在农闲时来这里打些零工,他们的费用也从开业时的80元涨到了150元。如今,来贾家镇旅游的人多了起来,镇上的农家乐已经开了10多家。
(村民面带笑意走在荷桥村产业旅游环线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摄)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就是让群众生活富裕。”邹斯若介绍,荷桥村在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业、乡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布局,而最终的落脚点是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提升生活质量。
“解决和解决好是两个概念。”邹斯若说,当前老百姓的住房、用水、用电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他表示,下一步将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发力,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心。
面对接下来的5年,邹斯若有一个小目标:首先是让群众的收入能够翻番。他算了一笔账,按照人均年收入2.1万元计算,5年后,一个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就能超过10万元。
如今,每到周末,荷桥村游人如织。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派驻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第一书记邓勇表示,部分当地老百姓已经吃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邓勇看来,在荷桥村,家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将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邓勇说,下一步,还将注重培养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的精、气、神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