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简阳:890条“毛细血管”路成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四川简阳:890条“毛细血管”路成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文章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1-07-30
在简阳市平泉镇荷桥村,一条蜿蜒的道路顺山而行,崭新的沥青路面在雨后显得更加光亮。这是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的简阳“乡乡连”道路提升项目中的其中一条。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出门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买冰箱还要几人轮流抬到家。
荷桥村乡村道路(李白羽/摄)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简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在成都向东48公里,浅丘为主的地貌使得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蜀道难”。农产品运不出,人留不住,家不好回,是过去简阳市荷桥村乃至周边其他村庄共同面临的窘境。“两年半以前,这里就是不到三米的碎石路” 简阳市平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邹斯若,指着眼前的沥青路告诉记者,“由于路况差的缘故,水稻、蔬菜这些基础的农作物,老百姓当时甚至都不敢多种,一路颠簸运到城里,品质大打折扣。”
交通不便、自然条件的制约也使得当地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当时的荷桥村,1026个村民中就有113个贫困户,全村人均年收入约9000元,而这9000元中还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可以说村里是一片萧条,杂草丛生。”驻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第一书记邓勇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2018年12月,由中铁二十四局集团西南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简阳市乡乡连道路提升工程正式开工。 在短短20个月的时间里,890条乡村道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覆盖了四川省简阳市境内34个乡镇,建设总里程658公里。
道路通,百业兴
荷桥村村貌(李白羽/摄)
荷桥村推出以“家风荷塘”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李白羽/摄)
四通八达的村组道路将当地文化与景点、景观、产业连接起来,使得旅游产业,成为荷桥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荷桥村将目标“瞄准”简阳以及成都市场,将落脚点定位在“家风文化”,推出以“家风荷乡”为核心的民宿、农家乐、特色体验等旅游产品。到2020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万元。
荷桥村农田(李白羽/摄)
如今,路修好了,产业之路也随之通了。初夏的荷桥村因乡村振兴焕发着勃勃生机。走进村子,青石小径将农田整齐分割,据了解,这里已是全球安全食品产业链的供应基地。村民李师傅看着眼前的稻田,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农业投资公司承包了他的土地,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一名技术员。相比于之前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不仅让他的钱包变鼓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产业之路通了,人也留住了。据不完全统计,在道路修通前,荷桥村将近60%-70%以上的劳动力都必须外出务工,现如今,随着产业的入住,工业园的兴起,不少老乡都回到了家中,在附近的工业园里就近上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下降到了30%-40%,而且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成都。“以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是一年回一次家,现在每个礼拜都能回家,这带来的幸福感大不一样。”邹斯若告诉记者。
道路的改善,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搭上了乡村旅游致富的“快车”。路通了之后,贾家镇村民何婉萍经营了一间农家乐,每年到了樱桃、桃子成熟的季节,能容纳60-70人的民宿几乎爆满,何婉萍忙得不亦乐乎。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路网体系中的毛细血管,串联起千家万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简阳境内34个乡镇村民的生活随着这890条公路的联通,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如今,当地的老乡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是在家门口搭乘上“乡乡连”致富公路带来的“东风”,为家乡共同谱写一曲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