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走进新国企2021  >  见证美丽乡村  >  中国铁塔 > 正文
架起深山里的“信息高速路” 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1-07-30

进入夏季,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麻阳寨村迎来了一股“采茶热”。一位80岁的茶农将当天采摘的26斤茶叶送到村里的茶叶加工厂回收,今年以来,老奶奶靠采茶挣了2480元。她说,“种茶后有钱了。”

随着产业兴起来了,老百姓腰包也鼓了。据悉,绿茶种植成了麻阳寨村和周边多个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中国铁塔对口帮扶的高罗镇龙潭村,“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已初步成型,已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小目标。

“后续扶持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成果就巩固不了,就无法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中国铁塔派驻宣恩县的挂职副县长刘柏松表示,茶叶种植也被纳入了宣恩县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将在该领域培育1家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

“家乡搞好了,谁想出去呢”

与如今的“种茶热”不同,早年间当地村民并不愿意种茶。由于山高路远,茶叶打不开销路,茶叶面临“变现难”,部分村民甚至直接砍掉或挖掉茶树。

为解决龙潭河村及周边村近5000亩有机茶园的鲜叶销售和加工问题,中国铁塔投资185万元,在麻阳寨村新建了茶叶加工厂,并引进市场主体打通“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没了后顾之忧的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再次被点燃。55岁的村民陈竹元是从3年前开始种茶的,前前后后一共种了4亩地,去年开始有了收益,收入在1000~2000元,她说,预计今年的收入将涨到5000~6000元。

之前,她在家里主要是种植一些水稻和玉米,一亩的收入才几百元。随着茶树逐渐长成,往后的收入会越来越高,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她说,“茶叶种起来了,受益了。”

80岁的老奶奶将采摘的26斤茶叶送到加工厂回收。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摄

尝到了种茶的“甜头”,49岁的村民李秀平不再外出务工,开始回乡种茶。此前,她在外面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才1000元左右,这几年工资才高了些,但需要常年离家。在她看来,如今,种茶不仅更为轻松,收益也更可观,还能照顾老人。“家乡搞好了,谁想出去呢。”

宣恩皇恩宠锡伍家台贡茶的负责人廖俊华表示,镇上的一些种植大户种了有20亩茶树,他们的收益已经过万元,这一数据未来会更可观。

架起通往外界的“信息高速路”

如今,宣恩县的绿茶种植等产业不断壮大,这也对进一步打开农产品上行的通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农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农产品上行的通道不断丰富。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是修公路,现在还要加上信息高速路。”

主播在宣恩县消费扶贫基地梦巢小镇的直播间直播。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摄

想要在山大人稀,绝壁悬崖众多的宣恩县建成“信息高速路”可谓难上加难。从前,在宣恩县的部分乡镇,通信网络发展滞后,有时拨通电话都要拿着手机打电话,更别提上网。

刘柏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表示,“打通山内外信息渠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中国铁塔在宣恩县已累计投入通信扶贫资金7495万元,新建及改造铁塔815座。截至2020年底,宣恩县4G网络综合覆盖率已超过98%。

跨越了重重障碍,一座座塔串联起宣恩与外界互通信息的“空中桥梁”,让当地的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消费扶贫基地梦巢小镇里的多个直播间里,主播在们镜头前聊得热火朝天,深山的农产品也因此得以“借网出山”。

部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实现了大幅提升。能鹏人生鸡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能鹏介绍,由于人生鸡蛋营养价值较高,一颗能卖到100元,年销量近25万枚,其中部分销往海外。

廖俊华表示,当前,这些深山里的茶叶不仅出现在大城市常见的饮品店,还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宣恩县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特别是直播带货也迎来了春天,催生了大批本土网络主播,2020年,全县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实现2.04亿元,增长94%。

作为“主播大军”中的一员,2016年返回宣恩创业的花椒姐卢云,在过去的几年中主要通过种植花椒带领乡村们脱贫。在她看来,未来,乡亲们在打开销路上面临的痛点更大。她希望,在接下来的5年里,通过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张思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