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走进新国企2021  >  见证美丽乡村  >  中国建筑 > 正文
云南省鲁甸: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1-07-30

6月7日,“走进新国企•见证美丽乡村”暨中国建筑“建证百年 同心筑梦”之“价值筑力 致力世界一流”第8期开放日活动,在全国最大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区——中建二局承建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举行。

搬迁群众的笑脸。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走进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在这里,66栋8866套安置房整齐排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及市政道路等已经建好,云南昭通5个县3.9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入住,他们告别了高山“忧居”生活,搬到新城开启了“优居”新生活。

搬家只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中建二局设立了云南省首个建筑类产业扶贫基地——建筑帮扶夜校,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培训课程16期,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搬迁群众既“富脑袋”也“富钱袋”。

作为建筑帮扶夜校的第一批学员,从前,卯家湾社区居民周应先通过“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通过在夜校的学习和在工地实践后,他很快成为工地上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涨到了6000多元。

如今,周应先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技术大拿”。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后,周应先组建起了一支施工队伍,他带着10名老乡活跃在建筑工地上,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接送孩子放学,成为搬迁群众逐渐融入城市生活一个部分。 受访单位供图

搬迁后,孩子们的上学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4000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

周应先家的两个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他说,搬迁之前,出门买菜要走一个半小时,现在生活变好了,无论是买菜、看病,还是孩子上学都在家楼下。

为了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的“后半篇”文章,中建二局云南鲁甸卯家湾项目党支部在安置区设立了24小时志愿服务站,力争让搬迁群众的诉求可以当天得到解决。并且,还持续入户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老人,更好地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

【责任编辑:张思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