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专题  >  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  >  红色阵地·百年遗产 > 正文
胜利油田华八井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5

华八井是华北平原第一口见油井,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井口位于东营市东营村东南1.5公里。1961年4月16日,该井用9毫米油嘴试油求产,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华八井的出油粉碎了“中国华北无油论”,开启了华北石油勘探的新纪元,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宣告了渤海湾油区的诞生。直到1991年,华八井还保持着日产0.1吨的产油能力,之后由于特高含水封井。

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而言,华八井拥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厚重的历史价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国内石油产品不能自给自足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决策要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勘探,把石油勘探布局向东部转移。1955年,由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实施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勘探队伍连续打了华1--华6六口基准井,均未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1960年5月,在山东省商河县境内打的华7井发现生油层,华北勘探出现转机。随后部署了第8口基准井--华八井。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用9毫米油嘴试油,获日产原油8.1吨,首次在华北平原30多万平方千米地下喷出第一股工业油流。华八井的发现,拉开了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展开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之后,在华北地区相继发现大港、华北、中原等大油田。

独特的科技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相油气藏理论一直是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的主导。华八井喜获工业油流,证实华北地区含油气的可能性,再一次验证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海相生油”的垄断局面。华北平原地下情况十分复杂,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就像一个摔在地上的盘子,又被人狠狠踢了一脚,搞得七零八碎,对不起来。”会战指挥部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直面矛盾现象,摸索形成独具胜利特色的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复式油气区(带)勘探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华八井实行不取心快速钻井,面对没有岩心、无法进行地质描述的全新挑战,华北勘探处地质师们开创性提出岩屑、钻时、泥浆、气测、电测“五一致”工作法,成功录准了油砂层,选准了试油层,创出当时地质录井工作的全国领先水平,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钻录井相关标准的根基。

丰厚的文化价值。华八井是在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开钻的。当时东营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条件尤为艰苦。老一辈石油人住干打垒、喝盐碱水、吃野菜糠,战天斗地、迎难而上,彰显了“以国为重、以苦为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豪情,生动诠释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成为推动胜利油田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如今,华八井已成为油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迎接数万人次社会各界人士现场参观。东营市将华八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石油文化旅游线路,成为黄河入海口独特的石油名片,彰显了石油之城的独特魅力。

显著的社会价值。从华八井发端,胜利油田原油年产量先后突破2000万吨、3000万吨,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连续9年稳产3000万吨以上,连续20年稳产2700万吨以上,当前连续效益稳产2340万吨,已累计生产原油过12.22亿吨,约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依托胜利油田的科技实力,东营市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3左右。坚持油田建设与油区发展相结合,投资兴建铁路、公路、机场、海港等大型工程,形成工农两利的水、电、路、讯、港配套体系,油地携手把一片荒芜的盐碱滩变成绿色美丽的石油城,为新形势下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