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专题  >  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  >  红色火炬·百年人物 > 正文
移动通信创新拓荒牛:王映民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2

王映民拥有36年党龄,深耕移动通信事业20年,秉持科技报国的初心,以求实的科学态度、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专业精神,在TD-SCDMA/TD-LTE及其演进系统的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化推进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G时代  TD-SCDMA标准的重要参与者

2000年,37岁的王映民成为大唐实习生。他深感时不我待,工作非常拼命。他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沉浸于钻研通信新理论新技术,对实际应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异于常人的预判能力。

当TD-SCDMA标准在保定、青岛和厦门三座城市做全市网络覆盖部署并进行压力测试时,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干扰问题爆发。王映民对此现象早有预判,认为用户数量大规模增加,用户之间的信号干扰会很严重。他提出多小区联合检测和多码集信道估计的算法与产品解决方案,将干扰信号变为可识别的有用信号。通过系列攻关,大唐将相关优化算法添加到基站和手机中去,难题迎刃而解,他因此“一战成名”。此后,根据这项工作设计了3G标准化内容,并写入第三代移动通信(3G)国际标准。

4G时代  TD-LTE关键技术的重要贡献者

2005年起,王映民团队着手4G技术和标准研发。2009年10月,大唐集团和中国企业主导的TD-LTE技术正式提交给国际电信联盟,成为4G移动通信标准候选技术。

打赢帧结构之战。大唐设计出一套基于TD-SCDMA技术的时分双工的帧结构,而欧洲设计了基于WCDMA的频分双工和时分双工两种帧结构,在标准化会议上,大唐联合中国移动等公司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两者融合的机会:参数按欧洲的频分双工技术设定,但结构特征按中国的时分双工设计。“按照我们的结构特征进行帧结构设计,时分双工将来能实现独立大范围组网,不会受制于人。”

将智能天线技术推广到4G标准。起初,欧洲采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大唐提出将MIMO与此前的智能天线结合,并推出双流波束赋形的方案。经过两年努力,智能天线波束赋形与MIMO多流传输结合的方案写入3GPP国际标准。

5G时代  把握技术趋势提早布局车联网

5G技术是时下最热门的焦点,车联网被认为可能是5G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2012年,欧盟启动全球首个5G研究项目时,王映民组建车联网研究探索“小分队”。该“小分队”首先提出并主导了车联网的技术解决方案、标准化、研发示范和商用推广,且“战果连连”:2014年,开发业内首套车联网LTE-V2X原理样机,在国际上推动车联网标准在3GPP立项;2015年,在南京举办的亚太智能交通国际论坛上,大唐率先进行车联网外场实车技术演示;2016年,大唐推出基于自研芯片的预商用车载终端和路侧终端产品;2017年推出车联网通信模组,2019年则推出更高级别的车规级通信模组……

从2015年起,王映民同志带领团队全面参与5G标准化工作,推动大量关键技术写入国际标准。在5G进入商用之际,王映民又领导团队开展第六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并在6G专家组担任专家,积极推动6G研究工作。

20年来,他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技术专著5部;他所获荣誉丰硕: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为可期。王映民同志说,“技术创新和国际标准化这条路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才能保持住行业领先地位,才不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