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专题  >  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  >  红色火炬·百年人物 > 正文
航空城里的“大国工匠”:刘时勇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3

与飞机朝夕相对10000天,操作精准度在0.01毫米间,一万多个日夜的磨砺,成就了刘时勇这个手工操作比机床还精准的大师级工匠,成就了这个把设计师和工艺师的梦想变成现场产品的专家。他致力于用手中的工具托举飞天的梦想,用匠心独具的“招”诠释创新的征程,以炙热坦诚的“心”和举重若轻的“艺”破解制造难题,感染着身边一批又一批人,带出一批又一批航空技能人才。

业精于勤的“刘专家”

“人家都在休息时,我就在琢磨白天学到的技术,一边琢磨一边练习。”刘时勇说。他进厂时,厂里正在造歼7系列飞机,任何一个零件、任何一个部件都不允许出错,技术要求很高。那时只要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刘时勇就自己找铆钉、找板材不断练习,有时也利用报废的零件来练手。“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练,在不断重复的划线、钻孔和铆枪单调的刺耳声中寻找优质高速的办法,在拆卸和铆装的重复过程中寻找创新的技艺,在新的理论与材料、工具的操作上寻找与工友们共同进步的路径。”

由于刘时勇的勤奋、刻苦、肯动脑筋,他很快从一个初级技工慢慢成长为高级技师,2002年他就成为当时厂里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之一。

回望人生的大半时光,刘时勇在车间里把各种型号的战机组装成型,每一架飞机装配需要的零件数以万计。整个铆装过程中最考验手艺的就是制孔,每个零部件也都需要通过制孔才能铆接,而铆接的孔径误差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之内,这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每一个精确到0.01毫米的操作,都是对他的考验。“失误一次,可能整个零件都报废了,这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我们铆装钳工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而刘时勇多年来从未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一次交检合格率也年年名列专业厂前茅。

足智多谋的“刘首席”

刘时勇痴迷飞机铆接装配技术,他主动争取各种机会,钻研、领悟国内外最优秀的飞机铆装技术,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铆接技艺,先后攻关研发“空间转换法”、“刘氏铆接法”、重合金顶铁、优化复合材料加工工具、飞机快卸口盖安装工具、高精密制孔等飞机装配技术革新20多项,均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显著提高了飞机的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

他以一个装配工人的智慧和经验“立功”无数。他针对装配生产中接头底板安装、壁板与型材铆接等100多项实际问题,采取工序优化、自制专用工具等方法,缩短段位装配周期超过50%,有效节约了成本。

某型飞机亟需对机体结构“瘦身”减重,关键工序稍有失误就会影响飞机“手术”成败。刘时勇不断调整工序,反复模拟试验,巧用工艺特制衬套压入交点孔,采取一次钻孔定位,将协调孔一次性扩孔到位,使孔径尺寸、孔壁光洁度、同轴度等一系列指标100%达到技术条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成功将更改的设计方案变成产品“瘦身”实例。

传道授业的“刘师爷”

刘时勇还主动承担起“导师带徒”的职责,2015年,在航空工业的大力支持下,成飞公司成立了以“刘时勇”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技术创新、技能攻关及人才培养工作。工作室在刘时勇的带领下打造成了技术与技能无缝对接的双队阵容,既包含能征善战的技能队伍,又囊括了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技术队伍,整合工人师傅们的绝招绝活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先后发明高效装配工具20余套,自创精准修配方法50余种,攻克技术难关60余项,培养技能人才200余人,累计创效3000余万元。

工作29年,数以万计的“0.01毫米的挑战”,无数个“5+2”“白+黑”,承载的是刘时勇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把一个个孔位精准钻制,一颗颗铆材精密连接,回顾飞机跨越更迭,掌握新一代技术,培养新一代人才,刘时勇见证我国航空事业波澜壮阔的前行,也成为今天的大国工匠。任前路横亘激流险滩,他以身铸器未有穷期。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