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专题  >  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  >  红色足迹·百年走进 > 正文
法制网:三峡工程护佑长江安澜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法制网  发布时间:2021-06-25

在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谷的三峡工程矗立在碧波之上,横跨长江两岸。

三峡工程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至此,三峡工程的全部建设任务画上圆满的句号。它正在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着长江安澜、助力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中流砥柱”

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带来了无穷水患灾难。治水兴邦,成为中华民族的企盼和不懈追求。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在兴建三峡工程之后,防洪成为首要功能。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确保了荆江河段的安全,使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等问题得以化解。

据介绍,2020年入汛后,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仅次于1954年,超过1998年,防洪形势严峻。流经三峡的编号洪水就达5次,其中最大洪峰75000立方米每秒,创建库以来新高。洪峰过境期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同时联合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水库开展梯级水库联合拦蓄,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有效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用,成功避免60万人转移、49万亩耕地被淹,充分凸显了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骨干工程地位和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截至2020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1次,拦洪总量超过1910亿立方米。抵御了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库最大洪峰均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流域性大洪水。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利器,为迎战长江中下游可能发生的大洪水发挥关键性作用。”三峡集团枢纽梯级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中国工程院关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三峡工程防洪补水功能的发挥,使长江经济带具有了坚强的生态屏障,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万公顷耕地和城镇得到了保护,数千万居民得到了安全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长江黄金水道的“加速器”

三峡工程除了在防洪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外,三峡工程蓄水后,还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间的川江航道通航条件,在促进航运相关产业发展、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船舶航行和作业安全度等方面做出贡献。

2008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开始后,库区长江干流回水可至重庆,长江上游航道加深扩宽,库区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建库前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以上,不仅万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还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数据显示,三峡库区船舶单位千瓦拖带能力,由建库前的1.5吨,提高到了目前的4至7吨,油耗下降了约40%。据测算,与蓄水前相比,长江水运能耗降低约37%。

同时,三峡工程为船舶通行配备了现代化通道——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和三峡升船机。

与三峡船闸建设前相比,机动散货船从武汉到重庆的通航时间,可缩短约三分之一。截至2020年12月,三峡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超过 15 亿吨,形成了航运能力提高与运输需求增长的良性互动,开启了长江航运的新时代,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我国碳减排形势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上。

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三峡电厂总工程师姜德政介绍,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的前提下,三峡电站2020年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

1118亿千瓦时是什么概念?据了解,11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供上海市用电(按2019年用电量计算)约8个月;与燃煤发电相比,可替代标准煤约3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2万吨、二氧化硫2.24万吨、氮氧化物2.12万吨,相当于种植37万公顷阔叶林;按每千瓦时电量可产生13.8元GDP推算,每年可支撑约1.54万亿元的GDP。截至2020年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近1.4万亿千瓦时,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除此之外,三峡集团还致力于保护濒危动植物,打造“生态公园”。

为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促进鱼类增殖和改善水生态系统。

据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介绍,2011年至2020年,三峡水库共实施14次生态调度试验,2019年生态调度期间,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生态调度形成的人工洪峰有明显响应,其中宜都断面四大家鱼产卵总规模高达30亿颗,与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的水平相当。这表明,生态调度创造了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姜伟介绍,中华鲟研究所立三十多年来,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尤其是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在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诞生,标志着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终于摆脱灭绝的危境。截至2020年,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2次,总数超过503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同时,在珍稀植物保护方面,三峡坝区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对特有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也在开展着。

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

黄桂云副所长介绍,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植物研究所采取特有珍稀植物保护与陆生生态修复相结合方式,开展三峡库坝区植物保护工作,2018年底,三峡库区的560种珍稀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没有一种植物灭绝。截至2020年12月底,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长江特有珍稀植物达到1181种,累计繁育特有珍稀植物约18万株。

“植物研究所还开展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在三峡水库155米至170米开展的耐水淹植物筛选试验取得进展。目前,已建成了17500平米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让繁育的特有珍稀植物苗木回归长江两岸。”黄桂云说。

【责任编辑:张思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