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中央企业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 正文
心系航天 创新引领
——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崔蕴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2-08

崔蕴,中共党员,航天特级技师,现为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火箭总体装配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2020年全国质量工匠获得者,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合联合授予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2020年天津市劳动模范,被天津市文明办等单位评为天津市道德模范,首批天津市十大“津门工匠”之ー,首批天津市十大“海河工匠”之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财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准的“崔蕴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10月1日,崔蕴作为英雄模范和大国工匠代表,应邀到天安门城楼下观摩建国七十周年阅兵式、群众游行等活动。

崔蕴从事航天事业三十多年,用生命铸箭,将一生都投入到火箭装配工作中。1982年以来,始终坚守着内心的“航天梦”,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浇筑在一枚枚火箭和导弹中。

心系航天,两度搏命

崔蕴为航天拼了两次命。1990年7月12日,我国首枚长二捆火箭发射前,助推器内部忽然出现泄漏。此时火箭助推器里已经充满了四氧化二氮,去抢险就是和死神较量。29岁的崔蕴是抢险队的一员,没有时间害怕,他戴上滤毒罐,在身上洒了些防护碱水,就冲了上去。很快,崔蕴找到“惹祸”的密封圈,他用扳手去拧紧传感器本体,想压紧密封圈。没想到,密封圈竟然已经被腐蚀透了,稍微一拧,里面的四氧化二氮像水柱一样喷出。刹那间,死亡的魔爪扼住了崔蕴和同伴的生命通道。崔蕴一边强忍着痛苦,一边坚持在舱内操作,与死神赛跑。忽然,他眼前一黑,晕倒过去。崔蕴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他的肺部75%的面积已经被四氧化二氮侵蚀,生命危在旦夕。医生感叹道:“再晚1个小时就没命了!”第二天,躺在病床上的崔蕴听到同事魏文举牺牲、长二捆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这个因伤痛被憋得喘不上气却没有掉过泪的汉子,此时却流泪了。医生诊断,崔蕴无法再从事繁重的型号生产工作,否则将随时危及生命。领导考虑他的身体,把他调到管理岗位,但崔蕴太热爱这份事业了,为了能回到装配一线,他几近疯魔,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周末绕着北京二环、三环甚至四环走一圈,最长的一次走了16个小时,就这样,“逼”着医生和领导,终于放他回到了最爱的一线“战场”。

为新型火箭再拼一次命。2014年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进入了关键研制阶段。新型号、新环境、新设备,再加上一支缺乏系统总装经验的新兵队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总装任务很难,急需一个“领头羊”来担此重任。面对新的事业、新的挑战,崔蕴不改初心,义无反顾投入到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测试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牵头工作,继续用生命制造火箭。在进展最紧张的时候,五十多岁的崔蕴常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劝他早点回去休息,可他每次都说:“我再看会儿。”看着看着,就看到了收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由于工作需要,崔蕴每年在家中休息均不超过10天。在长征七号合练箭总装的最关键阶段,崔蕴不顾虚弱身体,连续17小时在总装测试现场第一线指挥和把关。为了确保长征七号合练箭的海运安全,型号总指挥征询崔蕴意见,可否带队从天津港押运产品到海南文昌。然而海运途中讯息万变,一旦身体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崔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伤病累累的身体,亲自坐镇押船,经过七个昼夜,圆满完成产品运输任务。

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每次发射前的倒计时过程中,面对“冰箭”里液氢液氧燃料传导低温冻伤人的可能,面对紧急排故带来的巨大思想压力,崔蕴作为抢险队队长,犹如“定海神针”,带领年轻队员在火箭发射塔架上恪尽职守,舍生忘死,一直坚持到发射前最后一刻,最后一个撤离。2021年4月26日,在长征五号B 遥二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倒计时51小时,火箭一级氢地面增压单向阀突发故障,不能关闭,若不及时解决,燃料无法加注,发射势必受到影响。关键时刻,年近60岁的崔蕴不顾病弱身体,亲自进舱指导阀门更换,舱内空间狭小,环境恶劣,需要半蹲进行操作,他一蹲就是四个小时。最终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了阀门更换并测试合格,发射如期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高超技艺,创新引领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承担着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两型火箭都是新型号,总装测试车间面临着任务重、设计变更多、操作难度大以及人员经验缺乏的难题。崔蕴从事弹箭体总体装配工作多年,熟练掌握了运载火箭的总装、总测及发射试验等环节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崔蕴结合型号总装特点,及时发现总装过程中的问题予以纠正,对现场工艺状态进行有效的把控,并对出现的故障给出意见,及时处理问题保证进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根一线三十余年的崔蕴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他先后设计并制造各类工装三十多台(套)。此外,崔蕴不断推进车间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进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了数字化全析教学方式、大部段自动对接装置、一体化工艺技术文件等,有效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2017年,崔蕴携发明“一种液体控量节流装置”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获得银奖。

因技术精湛,崔蕴多次被委派代表中方与国外技术人员合作发射铱星。在发射铱星的八发火箭靶场操作过程中,他一直担任星箭对接中美联合操作中方指挥,他自己编写了吊装、对接、测量和测试操作流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美方在评价时说:“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方发射铱星,中国的对接操作技术是第一流的,用时也是最短的!”崔蕴为我国航天人争得了荣誉!

运载火箭三级箱体为共底蜂窝结构,需要对共底管路进行氦质谱检漏的工作,原工艺方案为先充氦气,再用压缩空气充至一个绝压后检漏,该方案氦气在共底内很难混合均匀,同时因每个共底容积各不相同,所以氦气的浓度也无法准确计量,数据可靠性低,工作时间长。崔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后改良操作方案,采用了一个工艺气瓶,在工艺气瓶内将氦气、压缩空气混合均匀后,再充入共底,保证了检测点在氦检漏仪上显示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数十发火箭的装配证明,此操作方法相当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它的氧化剂是液氧,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循环预冷试验储箱时,所有连接法兰的密封圈采用传统火箭液氧箱的密封形式,在进行试验箱装配过程中,崔蕴通过长征七号火箭动力系统学习,发现经发动机加温后的储箱增压氦气温度远远高于铟丝密封圈的溶解温度,后经型号两总决定,改变密封形式,重新研制密封圈,避免了一次在试验过程中密封圈失效,液氧泄露的灾难性事故。

在长征五号试验阶段,崔蕴引入了大部段自动对接设备。国内现役运载火箭的总装全部沿用传统的“目视、人喊、手工推”的操作方式。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径达5米,最大部段质量达5吨,传统操作方式很难保证装配精度。崔蕴凭借箭体六个自由度在手动调姿工艺中的拆分经验,确定了“先调角度、再调位置、最后对接”的工艺方法,并将其固化为数字化调姿对接程序,全面提升运载火箭总装过程中的测量精度、对接精度和对接质量。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实现了航天领域大部段对接装配由“手动模式”向“自动模式”的转变,开创了自动化对接的先河。

教才育人,航天园丁

在人才培育方面,崔蕴坚持在生产一线中做好技术、技能的传、帮、带作用,针对总装车间技能人员队伍年轻的情况,他由浅入深、手把手地教授他们正确的装配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数十次在车间进行火箭(导弹)的工作原理及各系统与装配操作的关系等讲座。

2014年,公司成立崔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为了敦促员工不断学习,勇于争先,在工作室的组织管理上,崔蕴决定不走寻常路,摒弃固定成员的管理方式,采用末尾淘汰制。大师工作室定期举行员工培训,不定期地进行理论及实操等多方面考核,工作室人员以此进行轮换,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专业技能。

在崔蕴看来,新一代运载火箭有新的标准,而他的工作就是打造这样的新标准,通过提前预想、精细组织和落实,让“高标准”潜移默化地融入总装工作各个环节。他的徒弟张琳卿说:“我工作五年,记得工作日志有七八十本!一发箭差不多10本,师傅经常检查笔记,万万不能对付。”在崔蕴看来,火箭总装犯不得错,一旦失误,不仅给国家带来财产损失,同时也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高标准是对火箭负责,也是对员工的火箭总装生涯负责。

在崔蕴的传、帮、带下,一大批有能力、有朝气的青年技术、技能骨干脱颖而出,现在,崔蕴所带领的这支163名、平均年龄还不足30岁的青年团队已“打磨成型”,圆满完成了多次新型号的首飞任务以及探月、探火、空间站发射等国家重大宇航任务,先后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青年五四集体奖章等荣誉,1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3人成为高级技师,1人成为航天技术能手。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基业长青。

【责任编辑:温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