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专题  >  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  >  地方数据  >  地方国资委 > 正文
北京市管国企营收首次突破2万亿元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文章来源:北京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2-01-24

资产总额6.5万亿元,营收首次突破2万亿元,利润总额1323.8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64.9%……刚刚过去的2021年,北京国企营收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交出一份堪称历年最佳的成绩单。

2021年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北京市市管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改革添活力 全年实施百余混改项目

城建集团瞄准北京证券交易所做创新,完成城建智控混改;金隅集团“腾笼换鸟”,将老厂房打造成金隅智造工场;朝阳区国资委推动组建城市智慧大脑运行平台公司,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国企发展,正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

去年,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并推动方案在各区和各家国企加速落地,形成全面推进改革的高潮。北京市国资委表示,去年已超额完成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目标,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截至去年底,市管国企已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改革企业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国企市场化改革写下浓重一笔。市场化选人用人是“牛鼻子”,去年超9成市管企业实施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10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这些均为老国企进一步注入了发展活力。

与国务院国资委联手举办混改项目推介会,市管国企全年共实施混改项目100余项,引入外部资本420亿元,使得北京国有资本功能有效放大。资本市场上,北京国企动作频频。京城佳业、建工修复、菜百股份的上市,让“北京国企板块”进一步扩容;全国首批9只公募REITs试点,首创水务和首钢绿能项目为北京赢得两席。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动作,换来了国企关键指标的强势增长。截至去年末,市管企业资产总额6.5万亿元,资产负债率64.9%,降至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两年平均增长9.8%;利润总额1323.8亿元,同比增长38.1%,两年平均增长12.7%。营收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加大投入 453亿元研发经费创新高

北京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企也在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积极参与助力。

北京市国资委表示,首先是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对标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2021年出台了市管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创新还具体体现在,安排国资预算10多亿元,12家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超百亿,从而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基础材料等领域加速创新发展。2021年,市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53.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联手央企共同发布106项应用场景,推动成立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牵手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北京国企正在构建通融创新的生态。

在硅基光电子、“双碳”、智慧生活等领域,北京电控、金隅集团、北京建院等加大与高校、高科技企业的合作。金控集团发起设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打造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平台。北控集团、京能集团与央企共同成立北京能源工业互联网研究平台,强化与“三城一区”的联动。

北京市国资委举办“十三五”创新成果发布会,让38项市管企业重大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不乏城建集团、建工集团、京城机电、京能集团、京投公司、北京建院等6家企业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创新技术奖。

还有一批国企创新成果已实现落地:北京电控所属北方华创14纳米半导体装备实现产业化突破,燕东微电子8英寸国产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月产4万片;京城机电所属天海工业具备“70兆帕大容积车用氢气瓶”批量供货能力;首钢集团所属首钢朗泽在国际上首次将工业尾气一氧化碳生物合成为蛋白质,形成万吨级产能。

担当“顶梁柱” 28家企业为冬奥 “出力”

作为“顶梁柱”和“主力军”,扛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北京国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一年展现出新作为。数据显示,北京市管企业全年共承担全市重点建设任务176项,占全市年度投资计划的36%,去年共完成重点建设投资1280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达到904亿元。

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完成环境提升、景观布置、物资供应、会场服务、交通保障等300多项任务。3家市管企业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设。北京冬奥会已近在眼前,北京28家市管企业承担194项建设服务保障任务。北京国企高质量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高标准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去年市管国企共完成违法建设拆除等近53万平方米,5家市管企业率先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北京环球影城开园运营,已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截至去年底,17家市管企业已在雄安新区投资近百个项目。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试营业,地铁站点布设130处便民服务设施,新建自来水厂数量、新开通地铁线路均创历史新高。首都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背后则是国企保障城市运行能力的持续升级。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