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蓝誉鑫:山区数字巡检的探路人
南方电网蓝誉鑫:山区数字巡检的探路人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2-05-05
夜色如墨,广东云浮罗定这座小城陷入沉睡,位于南方电网广东云浮罗定供电局18楼的海蓝工作室却灯火通明,36岁的壮族青年蓝誉鑫和伙伴们结束一天的飞巡任务,正在传输处理白天无人机的飞行数据,梳理翻山越岭发现的电网设备缺陷。
从建设第一条无人机自动巡检线路,到实现罗定电网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蓝誉鑫摸索而碰壁,跌倒又爬起,无人机已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凭着数年如一日的付出,蓝誉鑫推动罗定成为广东电网供电区域内唯一完全自主开展自动巡航的示范县,用活用好机巡数据,为罗定供电局推进电网透明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
一次台风,燃起自动巡检的念想
2018年台风“山竹”重袭广东,罗定罗镜镇方圆几公里山路数十处塌方,蓝誉鑫带着无人机,骑上自行车翻越山岭巡检受灾线路,回传第一手灾情信息。
蓝誉鑫对巡检前的无人机开展检查准备工作
罗定深山处,一位独居老妪看见进入灾区的蓝誉鑫,含泪向他讲述了长达2天的停电经历。“罗定70%的线路设备架设在人车难至的山上,即便是无人机巡视,也需供电人员到达附近才能完成,不仅耗费人力,还耽误抢险进程。”蓝誉鑫对此次经历记忆犹新。
此后,无人机配网自动巡检的想法,一直盘桓在蓝誉鑫脑海。他决定借鉴主网经验,探索一条配网无人机自主巡视的道路。“他每天扛着无人机,一去就是一整天,晚上回来又捣腾至夜深。”南方电网广东云浮罗定供电局罗镜供电所所长林涛说。2019年5月,蓝誉鑫成功在罗镜镇10千伏云龙线实现配网无人机自动巡检。
一股韧劲,实现自动巡检全覆盖
有了第一次“小试牛刀”,同年11月,罗定供电局抽调13名新员工组建无人机突击队,由蓝誉鑫任队长,向全域无人机自动巡检发起总攻。
队伍刚“成军”,资金匮乏、资源短缺,大伙儿来到有“广东红旗渠”之称的长岗坡寻找出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定党员干部带动1万余名群众,在这里无偿建成引水工程,彻底改变罗定“十年九旱”面貌。
蓝誉鑫利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检
受长岗坡精神的鼓舞,他们向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机巡管理中心“讨”来13台无人机,一边摸索一边试飞。由于毫无经验,无人机失联、坠机是“家常便饭”,蓝誉鑫索性自己学着修理。一架坠入池塘、被无人机公司“宣判死刑”的无人机,经过他的拆解、清淤、更换零件,48小时后被救“活”了。
随着时间推移,巡检工作变得得心应手,更多需要的是坚持和毅力。蓝誉鑫带着团队日夜鏖战200多天,穿梭在各镇大山电力线行之间,累计飞行2.1万公里,完成罗定全域配网线路的数据采集和点云解算,实现了罗定配网无人机自动巡检全覆盖,第一次摸清罗定3200多平方公里内的配网“家底”。
一份热忱,取得技术重大突破
无人机巡视要穿越树障区、交叉跨越区,长距离飞行需求和有限电池续航能力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
蓝誉鑫在南方电网广东云浮罗定供电局海蓝创新工作室开展无人机维修
蓝誉鑫和团队一个猛子,“扎”进无人机增容电池的研发、测试,解决了电池增容后无人机重量增加、飞行不稳的问题。电池改造后首次试飞便突破18.1千米里程,达到原续航里程的15倍,创造配网单架次160基杆塔的飞行奇迹。
续航能力提升了,无信号区飞行成为新的痛点。蓝誉鑫经过上百次试错,熟练掌握了航线文件的逻辑及编辑拼接方法,让无人机从罗镜供电所出发,巡检150基杆塔后“所一所”精准降落在南方电网广东云浮罗定供电局太平供电所,开启了南方电网无人机异地起降巡检新模式,为全天候不间断飞行提供了技术思路。
实现了自主巡视,数据安全高效传输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数据传输难题不解决,巡得再好也没法输出想要的结果。”蓝誉鑫查阅了无数文献,发现应用国产WAPI网络,可为传输数据打造安全快捷通道,经过与伙伴们的多次尝试,成功搭建了南方电网首个无人机作业“云巢”系统,再通过图像AI识别技术,实现了设备缺陷的全无人化处理流程。
一个设想,推动电网透明化管理
无人机采集回来的海量坐标数据,分散凌乱,未能发挥出应有价值,蓝誉鑫深感惋惜。
“倘若对地图数据二次开发,能否让电网线路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蓝誉鑫和队员将开放地图作为“蓝本”,叠加高精度卫星地图平面、360°全景、三维模型影像,建成广东首张电力数字地图,不仅能高精度展示线路设备,还可快速响应电网规划、安全管理及灾害精准预警等多项电力业务需求,达到宏观掌握电网全貌、微观精准定位“病症”的目的。
“我只是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虽然已经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南方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蓝誉鑫依然认为,初心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平凡的坚守,为偏远山区电网数字化转型装上强劲引擎,让电网透明化管理从一张蓝图变为一片坦途。
【责任编辑: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