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专题  >  央企奋斗者 逐梦正青春  >  榜样 > 正文
航天科技黄震:薪火相传 点燃载人登月航天梦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5-23

黄震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领域副总设计师,也是一名扎根航天十几年的“老航天人”,先后参与了神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和任务实施,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

黄震和同事在押运航天器的码头上合影

黄震与航天的缘分源于2003年,那一年他在北京大学读大三。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电视屏幕上奔腾的火焰点燃了他的梦想,当时他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做一名航天人。后来,2010年,他如愿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团队中的一员。

在研制阶段,中国的载人航天团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有太多的东西不会,所以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他们还要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不懂的知识,天天学习便成为了一种自觉。那段时间,黄震和团队经常加班到深夜,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集同办工。“集同”的意思就是集中起来、协同工作。黄震回忆道“我们都在一个屋子里,谁有问题谁举手,效率很高,比较出活!现在想起来,还特别让人怀念!”。

黄震和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返回后)合影

好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返回,完美获取了4%的高精度气动数据,为新飞船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验证新飞船从月球轨道返回的能力,他们又研制了约22吨的全尺寸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由于新飞船体积庞大,他们需要在天津基地进行总装和大型试验,团队人员比较少,为了一鼓作气尽快完成试验,他们便全员奔赴天津。此后的5个月,全体成员每周在天津工作六天、日夜连续奋战,创造了多项总装和试验的最快纪录。加班加点,日夜不休,队员跟家里人总是失联,黄震怕队员们有情绪,想要安抚安抚大家,结果他们却说 “干型号,早有思想准备,家人能理解”。付出总有回报,2020年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发射,落点精度达到10.8环,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他们用七年时间实现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的飞跃,再一次刷新了中国航天的速度!

随着空间站成功建造,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突破,我国已具备了开展载人登月的条件。黄震又开始了研制月面着陆器的新征程,又是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大家都替他担心,黄震却说,他们不怕,因为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攻关研制过程中,黄震和团队得到了杨孟飞院士、张柏楠总师、杨慧总师、孙泽洲总师的悉心指导,前辈们为年轻的团队出谋划策,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将关键技术一一突破,使我们国家距离实现中国人载人登月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一路黄震始终在奔跑,在追赶,在超越。曾经问他,累不累,后不后悔。他说:“累是肯定的,但绝对不后悔,因为航天是一个让人很振奋的行业。”在这里有对于宇宙永恒的探索,有对祖国赤诚的热爱,有对人生崇高的诠释。就像戚发轫院士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有爱就有奉献的事业,这也是一段奋斗就无悔的青春。

黄震和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发射前)合影

20年前,时任神舟飞船副总指挥的袁家军同志获得了第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那也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青年首次获得该荣誉;10年前,时任神舟九号总师助理的贾世锦同志获得了第1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今年,黄震又荣幸地获得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回望载人航天三十年,一代又一代青年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奉献了青春与智慧。一代又一代青年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得到了成长与发展,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荣耀还将上演。当前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载人登月团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将继续传承“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牢记航天报国初心,履行航天强国使命。

【责任编辑:温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