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专题  >  勇担责任促就业 国资央企再动员  >  央企行动 > 正文
中国华电: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奋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智力引擎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7-11

从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到抓好人才高地建设布局,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注重引育并举激励保障……近年来,中国华电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扎实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发展环境用才留才,奏响了人才培育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坚持党管人才,交出人才建设亮眼成绩单

2022年6月15日,中国华电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同时表彰在生产经营发展改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61个名字熠熠生辉,中国华电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青年领军人才和华电工匠的荣誉闪耀华电。

这是中国华电重视人才、礼敬人才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中国华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党管人才优势更加彰显。中国华电坚决扛起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强化谋全局、议大事、抓重点,统筹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推动人才强企战略深化实施,确保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人才事业发展。狠抓督促落实,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年度考评,确保人才工作与公司改革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党的政治领导力在人才工作中得到新的加强。

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改革,广泛实施竞争性选拔方式。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薪酬分配自主权,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率先实施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开展科研骨干人才薪酬市场对标,近3年定向投放工资总额5000余万元。用好用活中长期激励“政策包”“工具箱”,在43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和跟投等激励措施。

一批批面向基层、面向创新、面向尖端的一线人才项目结出累累硕果。

——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向重要管理岗位,副厂级以上经营管理人才平均年龄连续两年同比下降;总部部门负责人和直属单位班子成员中,45岁左右人员占比21.2%。

——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中国华电选派16名专家作为企业导师,与浙江大学、西安交大、上海电力大学联合培养4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全国及行业技术能手185人。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实验)中心,柔性引进5名院士,招收培养25名博士后。开展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和“华电工匠”评选,首批遴选中国华电“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科技创新青年领军人才”30人,“华电工匠”22人。

——人才创新成绩单愈发靓丽。成功研制出覆盖煤电、燃机、水电、风电、电网等电力全谱系的“睿”系列工控产品,累计实现12个“国内首次”,承担2项国家“揭榜挂帅”项目。“十三五”以来,荣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建设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编制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359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01项,获得授权专利6365项。

增强自觉意识,扛起建设人才高地的华电担当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新战略领航定向——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着加快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等重点任务。

中国华电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自觉在全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切实把服务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实施“五三六战略”相统一,同落实华电“十四五”规划相结合,对标对表找准自身定位,深耕能源行业人才发展,坚决成为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

新任务直面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国内战略博弈主战场。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华电深刻认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走人才强企之路,着力在高层次和高精尖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强化在“双碳”、氢能、储能等能源领域的人才储备,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配置资源、优化布局,加快培育一流人才,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

新目标振奋人心——

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低于3%,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梯次形成,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培养3名战略科技人才、3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名“科技创新青年领军人才”、50名“华电工匠”、500名“卓越工程师”的“33155”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中国华电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行动更加有力。

到2030年,人才发展“五个体系”基本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水平明显提高,在能源行业科技领域拥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拥有一批开拓者……中国华电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的思想自觉、战略自觉更加明确。

到2035年,在各产业板块形成中国华电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科技人才综合实力位居国际同行前列,高水平人才队伍达到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水平……中国华电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狠抓工作落实,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人才工作紧紧嵌入中国华电生产经营发展全局,目标任务瞄准战略需求来确立,工作措施围绕战略实施来制定,工作成效根据战略成果来检验,中国华电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中国华电把握人才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举措,大力推动人才交流合作。

——人才“引进来”步伐加快

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制定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积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对电力市场交易、综合能源服务等紧缺专业人才和智能制造、能源互联网、储能等新兴专业人才,坚持“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个性化引进。

拓展柔性引才途径。成立中国华电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23名能源领域院士和知名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能源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以及重大问题研究上的咨询作用。灵活运用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等方式,通过设立短期工作岗位、实行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加入华电。

——人才来得了,激励有保障

深化薪酬分配机制改革。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进一步落实薪酬分配自主权,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率先实施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加大向核心岗位、骨干人员和一线关键苦脏险累岗位的分配倾斜力度,对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制并单列管理。

实施专项奖励。优化中国华电特殊奖励机制,围绕睿系列、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成果申报,近两年投入人才专项奖励资金共计4500余万元。加大对有突出贡献及重大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奖励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力度,将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发布国际标准、取得国际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等纳入奖励范围。

着力培养造就各岗位高素质人才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

中国华电在自主培养上“出真招”,创新培养模式。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平台,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各类人才岗位攻坚、创新创效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树立“青年骏才”计划和“华电蓝海”校招品牌形象,面向海外知名院校和国内985、211、“双一流”院校,招录优秀毕业生,开展为期三年的“递进式”培养、“周期性”评价,帮助青年骏才实现跨越成长。有计划地安排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明确要求重大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不少于30%。

中国华电在深化改革中“显实效”,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以管理、技术、技能和客服四个族群、六类发展通道为主体,分层分级的职位序列管理体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年度薪酬可高于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平均水平,华电工匠年度薪酬可高于本单位中层干部平均水平,极大调动了广大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在“揭榜挂帅”制项目中实施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自主权;足额安排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将优质资源、精锐力量向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聚集,全力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积极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牢牢扭住激发创新活力这个关键,以破除“四唯”为重点,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及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将业绩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适当延长科技人才的考核周期。建立完善容错机制,鼓励科技人才不畏挫折、大胆创新。

在加快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进程中,中国华电将以更加强烈的担当、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开启人才强企战略新征程,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温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