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专题  >  勇担责任促就业 国资央企再动员  >  央企行动 > 正文
中国电建积极开展稳岗扩就业行动展担当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7-28

中国电建按照国资委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稳岗扩就业行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

助力新员工转换角色快速成长成才

近日,水电五局300余名00后新员工正式入职。报到现场,新员工们按照“两证一码一测温”的防疫要求有序入场。清晰可见的导示牌向新员工们指明全程路线,现场人流络绎不绝且秩序井然。为方便新员工快速高效地办理手续,报到现场设置了8项业务办理窗口,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办理注意事项、解答疑惑问题,引导着新员工依次按流程办理入职手续。

入职培训是帮助大学生完成身份转换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使新员工熟悉岗位业务,水电六局对所有新生进行了统一培训,培训包括《新员工的角色转换与高效沟通》《新员工厂级岗前安全培训》等课程。同时,为了让新员工更好地融为一体,树立团队意识、提升协作能力,六局还将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迎新晚会等,为新员工快速融入六局、适应六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水电一局入职培训暨欢迎会上,600名新员工正在认真聆听“老前辈”的经验,“老前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详细介绍了水电一局的发展历程、建设实力和战略规划,对企业在光伏发电、抽水蓄能、轨道交通、国际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为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并对公司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解读。

中南院本届校园招聘高校毕业生28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约为98%。为了帮助新员工顺利入职、快速融入,中南院提前筹划、精心组织,为新员工提供接站、入住、入职报到、培训学习等为期7天的一站式服务,用最大的热情迎接中南院“后浪”们的到来。

打造全链条就业扶持体系

为实现稳岗扩就业,水电八局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打造从生源到校园再到职场的全链条就业扶持体系。今年,预计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1600余人,其中直接招录应届大学生400人,妥善安排自主办学的湖南工程技师学院毕业生离校就业475人,联合培养“1+X”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专业毕业生788人。

水电八局作为教育部认定的“1+X”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单位,与27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累计颁发788张“1+X”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尚水学堂”线上学习平台,从准员工阶段(在校期间)对应届大学生开展职业化培训,发布入职“学习任务包”,前置职业化素养课程与办公技巧类等通识性课程,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更高黏性与到岗率。

电建市政公司人力资源部充分挖掘岗位潜力,扩大应届毕业生招聘力度,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使“招聘+人才培养”人才战略初见成效。来自河海大学的研究生盛帅、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史龙君等都是在校园招聘会上被“五二〇”人才培养计划吸引过来,对双导师带徒制度充满兴趣,希望在一线得到充分历练后,考取一级建造师资格证。

“我曾经在津石高速公路项目上实习过,项目经理对我们实习生特别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家文化氛围,所以我选择来咱们单位。”毕业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纪壮壮说道。因为有过当兵的经历,他选择到海外一线锻炼自己,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熟悉工作。

精准帮扶贫困毕业生就业

做好贫困毕业生,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国电建录用西藏高校毕业生33人,青海高校毕业生122人,新疆高校毕业生31人。

近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近百名大学生来到水电三局承建的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参观学习,提前感受“工作氛围”。项目部对工程整体情况,管路预制厂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和施工进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兴致盎然、热情高涨,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交流讨论管路预制设计、施工以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参观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本次参观学习受益匪浅,做到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水电十局到西藏大学校园招聘会宣讲,为高校学子职业发展出谋划策,并结合项目需求积极提供就业岗位。这次招聘会不仅有西藏大学的学生,还有其他高校毕业慕名而来的西藏自治区学生。水电十局西藏知不拉项目属地员工以西藏大学校友身份回到母校,通过讲述自身在电建的工作经历,让当地大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本次宣讲收到了涵盖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测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专业学生约90人提交的简历,经过2轮笔试和面试,共筛选出12名优秀的毕业生。

一直以来,中国电建在西藏自治区项目属地化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招。通过建立健全与西藏自治区人才管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满足新员工对于职业生涯、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尊重当地员工信仰、饮食等文化,提供符合实际的工作环境,提升属地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