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薛魁选择成为正在建设、急需人才的新疆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一名“代培生”,被选送到当时的南京化工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一线乙烯操作工人。

    毕业那年,20多岁的薛魁想先来看看自己未来的单位长什么样子,于是在1991年7月,他乘坐火车后转汽车再步行来到项目所在地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眼前的茫茫戈壁,荒凉的景象让他内心动摇——是留在这里建设新疆首套乙烯工程,还是另谋职业?

    时间过去34年,如今,薛魁已成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乙烯装置首席技师,并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2022年新疆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他的工作室也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感谢当时自己,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乙烯行业,成为新疆第一代‘乙烯人’,把青春付与了这片戈壁滩。”他说。

    从零开始跨工段学习

    1993年,外培回厂后,薛魁被安排到乙烯项目部,负责对当时在建的14万吨乙烯装置进行施工质量检查。为了弄懂设备,刚刚参加工作的薛魁,把几乎所有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知识、钻研技术上。

    在薛魁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几十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每天的学习思考和设备检修中发现的问题,其中还有许多英文笔记。“项目建设期间,技术资料都是英文,这成了大家的拦路虎,我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必须啃下这个硬骨头,否则我们设备的检修永远只能依靠外方专家。”在工程建设期间,薛魁参与了操作手册的翻译,他和同事们曾发现丙烯产品塔存在重大制造缺陷并给出翔实数据,国外制造厂商不得不进行整改,这为企业挽回了近5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项目建成后,薛魁回到乙烯装置车间,担任分离工段班长。1996年,他被评为乙烯厂首批青年岗位能手。就在他已熟练掌握分离技术的时候,1998年,薛魁做出了一个让同事和家人吃惊的决定——放弃班长身份,放弃津贴和奖金,跨工段从零开始学习。“裂解工段和分离工段是整个乙烯装置科技含量最高、技术最复杂的两个工段。跨工段学习能让我全面掌握整个装置的操作和管理,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准确高效。”薛魁回忆。

    在从零开始的勇气驱动下,薛魁在裂解班长、分离班长及值班长等核心岗位各历练了三年以上,成为中国乙烯行业少有的全能操作手。 2003年和2004年,薛魁两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被誉为“双冠王”,在行业内引起震动。

    安全生产是生存的关键

    “炼化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薛魁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8年的一个晚上,刚到裂解工段学岗的薛魁跟随师父上夜班,屋内的灯光闪烁两下后恢复正常,很多人当时甚至都没发现这一细微变化,师父却拿起检修工具就向裂解炉冲去,薛魁跟随在身后不明所以。在关闭裂解炉燃料气阀门的过程中,薛魁就听到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而一旁的师父一脸沮丧。

    等天蒙蒙亮后薛魁才看清楚,许多裂解炉管发生了破裂。师父一边拿流程图对照检修,一边给他分析了事故原因,这叫晃电,就发生在夜晚闪灯的那两秒,把风机晃停了。“两秒钟内就能发生一场大事故,当时的我感到非常害怕,却也提醒我,因为乙烯装置集高温、高压、深冷等多种严苛条件于一身,头发丝大小的裂缝都可能有致命事故,我们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安全生产是生存的关键。”薛魁说。

    从此,薛魁给自己的工作定下了“三老四严”的准则,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薛魁后来参与了22万吨乙烯项目扩建、10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等建设,提出取消裂解气管线膨胀节等重大安全性问题,为保证工程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他带领团队认真定向分析了14万吨/年乙烯装置三年的生产数据,提出“优化乙炔反应器操作”等17条建议,彻底解决了装置“两低一高”生产难题,每年增效近4.5亿元。他独创“裂解炉精准调节法”,提高了单炉生产效益,被命名为中国石油一线生产“十大绝招绝技”。他提出的“增加裂解炉蒸汽放空管线”建议,减少了5785吨火炬排放,降低成本1592.1万元,实现了装置绿色开工。

    2018年底,独山子石化新建一台裂解炉。薛魁白天泡在施工现场,晚上比对技术资料,最终,他检查出汽包升汽线设计和施工错误等多项重大问题。“幸亏我们在施工阶段发现了这问题,否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薛魁说。

    让独山子成为乙烯行业的高地和标杆

    “师父,您看一下,这个参数还需要调整吗?”当记者跟随薛魁走进中心控制室,现场的徒弟们挨个向他提问。“这里是我们百万乙烯项目的‘大脑’,操作员们可以在这里控制阀门开关,也可以调整工艺参数。每当有年轻人来到独山子石化,我都喜欢带他们先来控制中心看看我们的操控系统多么壮观。”薛魁说。

    2015年开始,薛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带徒中,为企业培养年轻的技术能手。他编写了《新员工培训五步法》《乙烯装置现场巡检经验总结》《装置关键点操作预案》等培训教材,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同时,他依托薛魁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工作。迄今为止,他指导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0人,技师及高级技师23人。

    离开独山子石化之前,薛魁专门带记者去往了他的“秘密基地”。“这是我们的观景平台,有时候开车上班我会专门在这里停留一下,看着管线林立的现代化绿色工厂,时常感慨时间怎么过的如此快,这片戈壁滩早已彻底变了模样。”薛魁说。

    扎根边疆30余年,薛魁见证了新疆乙烯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变化,他说:“未来希望能和同事们一起,让独山子成为世界乙烯行业的高地和标杆。”

  • 9月中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局地风力达11级。在位于风区的750千伏达坂城—吐鲁番输电线路现场,大风裹着砂石以每秒20多米的速度砸向输电线路,拳头大小的金具承受着超过10吨的持续拉力,却稳如磐石。这些默默守护电网安全的小小金具,就出自全国劳模何成之手。

    作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能源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材料无损检测专责,何成已经和电网材料打了30年交道。他既从事输变电设备材料检测,揪出影响电网安全的材料隐患,又潜心电力设备材料可靠性研究,努力将金具、螺栓等遍布在电力输送廊道中的每一个“铁疙瘩”,升级成抵御极端环境、守护电网安全的“金疙瘩”。

    2025年4月21日,何成正在开展触头耐磨性试验。

    何成正在开展触头耐磨性试验。

    在极端环境里啃“硬骨头”

    体视显微镜下,一截拇指长的铜钨触头正躺在载物台上。何成眉头微蹙,右手以近乎定格的力道调整断截面的位置,放大50倍的画面实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在这样毫厘必争的追踪下,这枚铜钨触头断裂的“病因”正一步步现形。这是何成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

    “电网材料不会说话,但每一处裂纹、锈蚀都是隐患的‘求救信号’。”何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他眼中,检测电网设备材料如同医生问诊,只要有设备材料来“就医”,他就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或现场,给材料做检查、研究“病因”、开出“药方”。

    在新疆,这样的“问诊”往往更频繁,也更艰难。新疆地区气候条件复杂,极端天气时有出现,强风沙、大温差、暴风雪……极易造成户外输电材料损伤老化。

    采访中,他回忆起15年前的一次紧急“诊断”。那时,新疆首条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与西北地区联网,难题却突然出现——该工程途经多个风区,年均200天8级以上大风,导致设计寿命30年的金具仅半年就磨损近半,严重威胁电网安全。

    “金具是电网的连接‘关节’,关节坏了,‘西电东送’通道可就断了!”何成心急如焚。于是,他带领团队跑遍北疆风区,收集了上百件磨损金具样品。在研究了每一件磨损金具的材料特性,对大量同类产品进行分析后,何成找到了这批金具结构上的不足,并据此优化出更耐磨的新型金具。

    新型金具想要正式投入使用,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何成和团队开展了30多天、近300万次的磨损试验,数据证明,新型金具的耐磨性提高了5倍以上。

    小专业也有大作为

    “小专业也有大作为。”采访中,何成时常提起这句话,这不仅是他对职业的坚守,更是一位工匠对初心的诠释。

    1995年,何成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材料专业学成,带着建设家乡电网的热情回到新疆。彼时,材料专业和电网核心业务联系不深,坐在冷板凳上的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2000年的一场电厂蒸汽管道爆裂事故彻底改变了何成的想法。“我钻进1米多粗的闷热管道,匍匐着身子,流汗流到浑身湿透,就这样排查了几个小时。”何成回忆,最终,他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几条不到两毫米的裂纹。

    “既心痛又震撼。那时我真正意识到,材料安全是电网的生命线,我必须守住这道防线。”何成说。

    自此,何成潜心钻研。从零下40摄氏度的阿拉山口,到沙尘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常年往返于实验室和电网工程现场,逐渐摸清了电网材料的“脾气”,成长为电力行业的材料专家。

    多年的经验积累使何成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练就了一双能精准锁定故障根源的火眼金睛。2023年4月,某新建线路投运在即,却发现个别防振锤掉落,常规试验并未找到故障原因,施工单位千里求援。何成借助显微镜抽丝剥茧,在1小时内发现1.5毫米钢绞线中存在0.1毫米的微裂纹。最终,施工单位及时全部更换防振锤,避免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用坚守点亮工匠之路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疆工匠年度人物、国家电网工匠……走进何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满墙荣誉见证着何成扎根一线的成长之路。如今,他既是独当一面的材料检测专家,也是带徒传技的领路人。

    在同事眼中,何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停止学习”。“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新材料、新名词,往往第二天他就能解释清楚这些知识点。面对技术难点,他一定要研究透、解决透才罢休。”何成的徒弟王宗江告诉记者,师傅在专业上孜孜不倦、追求真相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

    工作室积极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人才汇聚及培育传承的综合效应,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出“天山英才”1人,国际、国家级技术委员会委员6人次,高级职称5人。

    这些年,何成带领团队行程30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疆2000余个电力工程现场,累计完成近百万件电力设备材料的检验检测。在他监督指导下的电源企业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材料导致的重大设备故障,经他手检验检测的入网设备更是零缺陷投运、零故障运行。

    “既是认可,更是责任。万家灯火背后,是电网材料的安全支撑,我要当好把关人,守好电力安全的生命线。”当问及今年当选全国劳模的感受,何成坚定地说。

  • 西天山腹地,雪峰耸峙,沟壑纵横。“西天山隧道打通后,从阿克苏到伊犁再也不用绕道1710公里,直线距离仅需445公里,那时伊犁的风也会吹到这里。”中交一公局集团新疆G219线昭温公路2标项目经理强思翰望着向群山深处延伸的路基说道。在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西天山南麓,建设者们正推进国道219线昭温公路建设。

    汛期对项目来说是“大考”,夏季融雪性洪水、暴雨经常冲毁施工便道,重型设备陷在泥泞里寸步难行,材料运不进、人员进不来,如果碰上网络中断,更会让现场与项目经理部失联,雨情、险情传递不出去,效率和安全都受影响。去年夏季到现在,这样的险情就发生过十几次。

    “险情就是命令!”今年6月12日的强降雨,短时水位飙到近1.8米,冲断了关键便道。路桥工区主任徐义重和抢修队立即冲向现场,挖掘机、装载机在山间轰鸣。他黑黑瘦瘦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热情亲和的笑容里藏着不服输的韧劲。“先保通再加固,机械动起来才是关键!”他一边指挥抛填片石快速回填路基,一边安排人抢修排水设施。连续两天一夜,他和队员们累计休息不到5小时,衣服被雨水、泥浆糊成“迷彩服”,却没人退一步。

    同样在汛期坚守的,还有刚工作满两年的“00”后田佳琪。他私下里憨厚腼腆,可一到施工现场,那股子较真劲儿就上来了。施工方案的参数、工序,他都逐字核对、严格执行,始终把“质量零偏差”刻在心里。有一名工人想简化压实步骤省时间,也被当即叫停,“这一步省了,后续路基沉降就是大问题!”他既讲清隐患,又教标准操作,让工人心服口服。在工友们眼里,小田一点儿不像00后,他虽然工作刚满两年,但能吃苦是大家公认的。夏季多发融雪性洪水,他经常加班加点驻守在路基旁,没有一点怨言。问及辛苦,田佳琪憨厚一笑:“周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环境是挺艰苦。但我们每个人都像山腰上的骆驼刺,早习惯了这里的气候,踏踏实实干活,不觉得辛苦。”

    这里年均气温极低,常年风沙肆虐,植被稀疏,还时常面临断水、断电、断信号的情况。项目团队保持定力,就像戈壁上的骆驼刺深深扎根。他们凝练出“不讲条件、不畏艰难、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的骆驼刺精神,成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筑路中,每一处挡土墙的浇筑都关乎整体安全。技术员弓着腰,一丝不苟地复核着C30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的尺寸;施工人员顶着风沙,精准地进行预埋件放样;测量人员反复测量着挡土墙顶面收顶标高和预埋件位置。这群天山深处的筑路人正在用严谨的态度筑就着穿越天山的百年品质工程。

    G219昭温公路穿越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与夏塔古道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是北山羊、雪豹等珍稀动物的家园。建设伊始,绿色发展理念就深植团队心中。

    为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项目团队优化桥梁设计,在桥下预留宽阔通道。施工中,积极引入新能源设备,减少碳排放。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水,经7级沉淀和一体化污水设备处理,变废为宝,清澈的中水循环用于施工、降尘、养生等,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守护天山的纯净。他们修筑的不仅是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

    G219昭温公路,这条国家沿边大通道的重要段落,正一寸寸向前延伸。中交建设者们以骆驼刺般的坚韧、匠人般的执着、赤子般的情怀,在天山腹地书写着新时代央企援疆的壮丽篇章。不久的将来,隧道贯通,天堑变通途,不仅将极大缩短南北疆距离,推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更将为壮美新疆增添一道由奋斗者铸就的钢铁脊梁。

  • 戈壁滩上,人们称他为“追光者”。

    寒冬酷暑,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戈荒”,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郭凡东一次次巡检着光伏板。这条路走了多少遍,他已数不清了。在他身后,矗立着一排排光伏矩阵,像一片蓝色海洋,蔚为壮观。

     

    2022年,郭凡东边来到了新疆的戈壁滩。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从米东的盐碱白漠到达坂城的褶皱戈壁,从若羌死亡之海的流沙腹地到尼勒克缀满牛羊的碧玉草原……郭凡东带领团队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写下了属于“绿发人”的绿色能源答卷。

    在郭凡东和同事们日夜攻坚下,一项项“绿电奇迹”诞生:233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1310万千瓦项目建成并网,1162万千瓦项目成功转商……全国最大的沙漠光伏基地、最大的沙戈荒电站、最大的“牧光互补”示范项目相继从蓝图变为现实。他常激励团队:“只有勇于担当者才能进步,只有攻坚克难者才会强大。”面对困难,他常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想不到的方法。”

    安全重于泰山。一直以来,安全是郭凡东心中最重的砝码。深夜,他在应急指挥中心紧盯屏幕,不厌其烦地叮嘱千里之外的项目现场。在他领导下,《电力安全三年攻坚方案》及37项专项预案成为铁律,安全培训、检查成为日常,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成为刚性标准,在新疆能源阵地筑起“钢铁长城”,实现14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安全事故“零发生”。

    他更是“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项目设计反复优化,核心是“保护环境、降低能耗”。阜康项目获国家“零碳园区”认证,五个大基地项目荣膺国际“净零碳园区”认证。在若羌,76平方公里的光伏方阵成为抵御沙尘的屏障;在米东,光伏阵列有效锁住风沙,地表风速锐减40%,沙丘间萌发绿芽;在伊犁河谷,“牧光互补”模式完美呈现,牛羊悠然于光伏板下觅食。

    在郭凡东办公室,他手书的座右铭格外醒目:“党员就要做戈壁的小白杨,扎下根、挡住风、发出光。”三年风霜雨雪,初心使命如磐。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在光伏矩阵前低头,伊犁河谷的牧歌与电流和谐共鸣,曾经无电的毡房亮起了灯火。郭凡东,这位戈壁“追光者”,正以钉钉子的精神扎根荒漠,在他身后,连绵的蓝色光伏矩阵,源源不断地播撒着绿色希望。

  • 戈壁滩上的乙烯追梦人

  • 于毫厘之间守护万家灯火

  • 天山深处筑路人

  • 在光伏蓝海书写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