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精准扶贫在行动  >  全国脱贫攻坚奖在京中央企业推荐人选 > 正文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顾峰毓——驻守山村 不当匆匆的过客

    发布时间:2017-07-27

顾峰毓  男,满族,中共党员,1986年12月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党群工作部宣传处处长兼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2015年8月按照中组部的选派,顾峰毓到思南县凉水井镇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和村“两委”一道,做了多起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承诺2017!离决战只剩下197天15时36分21秒!”茶山村今年就要整村脱贫出列,在每位党员的手机上都会有这样的倒计时提醒。顾峰毓说,在战争中就必须学会用战争的方法。他带领茶山村党支部探索“军事化”管理模式——传达精神不过夜、落实政策不打折、解决问题不忘本,努力成为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精准扶贫的战斗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协调员。

一、把“上级精神”转变为“军令号角”,让村级换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顾峰毓带领茶山村党支部以“重创新、全覆盖、常态化、有实效”的思路选准载体——把村级换届工作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不因身处最基层而降低标准,做到周有安排、月有计划、季有讲评、年有总结。

“两学”用好“三堂”:村里学堂集中学,强示范;宗族祠堂互助学,接地气;家庭中堂自发学,零距离。区分层次和对象,逐级负责、分层培训:集中学主要依托“三会一课”,发挥村干部政治意识高、学习能力强的优势,由支部书记领学,带动村干部善学深学,营造热衷学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互助学主要由党小组组长讲学、释学,达到党员和群众共学、共悟、共进的目的,增强对学习教育精神的领悟能力,确保学深、学透、学出成效。自发学主要是开展“一联系、一帮扶” (每位党员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扶一户贫困家庭)入户送学活动,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个家庭,由党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二次宣讲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换届选举。村委会的大喇叭天天响起来: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原音录制成音频,每天3个时段固定播放,让群众觉得“总书记始终就在我们身边”。组织村里老干部们结合“两学一做”主题,编山歌、学山歌、唱山歌,进一步增强“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党性意识。

以村支两委换届来检验“做”的成效。村党支部坚持“两推一选”和村民直接选举制度,紧盯换届工作关键环节, 签订537份《严格遵守代表推选和换届纪律承诺书》,做到法定的程序不变通、规定的步骤不减少、指定的动作不走样。将老支书转变成“第一顾问”,继续当好上级领导的“助手”、村支两委的“参谋”、驻村干部的“战友”、接班干部的“老师”,强化监督检查,保证了换届选举按程序、按时限、按要求完成。

二、将“互联网+循环产业”转变为“终极武器”,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脱贫产业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客观自然环境,决定了茶山村必须依靠适度规模经营来摆脱“人无三分银”的窘境。顾峰毓将思维转向互联网,借助贵州大数据和云平台,对村里种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造,走出一条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高品质回报的道路,实现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充分突出了产业扶贫这个有力“武器”。

一是加强发展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顾峰毓努力争取到贵州省46.7万元的水利工程专项资金,修建了3个100平方米、3个50平方米、1个30平方米的人畜饮水水池,解决了龚家组、仙山岩组等6个村民小组150户600余人的饮水问题。同时,他积极联系派出单位,获得19.32万元的帮扶资金,新建了生产生活水池,解决了乔湾、龚家、上寨、下寨等村民小组125户465人和脱贫产业(养殖200头大牲畜)的安全饮用水问题。通过思南县财政局“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采取群众筹工筹劳、政府购买水泥和砂子的方式,在白腊园上、中、下三个村民小组硬化了1700米的通组公路。按照人均1500元的标准,筹集资金12.6万元,新建龚家组1.2公里的通组公路,结束了龚家组不通公路的历史,全组23户84人受益。修建环山路和产业路3.5公里,为茶山村“农旅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确定产业扶贫目标精准。村党支部在充分汲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必须”的产业扶贫目标:必须是“创新”、必须是“绿色”、必须是能够“协同互补”,必须是“能体验”。现在的茶山村是“1.0版本”,产业模式是“山村+一村一品”。山村是为农业、农民服务的,是农业生产前准备、生产中管理、生产后服务的基地。将来顾峰毓要带领村支两委把茶山村转型升级为“2.0版本”,即“山村+新经济体”,茶山村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在产业构成、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个性化的配套发展,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精准。茶山村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的有机组合,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发展现代山地立体农业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明显。顾峰毓在有研总院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村党支部在乔湾组开工新建脱贫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占地12亩,产业规划发展资金投入200万元,将建成数字化养殖圈舍4栋共1200平米,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有机经果林200亩。逐步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基地、科技创新创业引擎、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园村融合发展样板、生态休闲观光花园5大功能,最终形成山地高效立体循环生态农业。项目完全投产后,将辐射带动周边100户农户(含贫困户15户)年增收5000余元。

四是建立产业扶贫机制精准。按照“四个一部分”的产业扶贫机制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即:留存一部分壮大积累、预算一部分扩大再生产、列支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议定一部分激励股东。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实行季度审计,专户专管,定期公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科技引领、市场运作、金融扶持”六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不搞“摊大饼”,多出“蒸小笼”,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丰富“小城故事”。

三、将“留守妇女”转变为“娘子军”,找准攻克“三留守”堡垒的突破口

村里的土地养得了人,却留不住人。那些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长年生活在一个待团圆的家中,使得村里的中年女性成为了一个家的‘腰杆’——老人的赡养、孩子的看护、丈夫的牵挂、田地的劳作、生活的维系几乎占据了她们生命的全部内容。也正是这种务实文化让她们个人的精神空间和切身感受很少能够得到从容、正面、严肃的倾诉和交流,精神的匮乏和生活的压抑在循环往复中找寻不到任何疏泄点,于是在家庭内部甚至邻里之间就产生许多问题。

顾峰毓带领村党支部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成立了“娘子军”,由新当选的妇女主任谢玉凤为队长,带领留守妇女根据自身和家庭实际一起“抓票子”:学习农村淘宝的操作说明、经营技巧、促销方法;一起“带孩子”:定期召集留守儿童聚餐交流、收看“爸爸去哪儿”,代偿缺失的亲情;一起“养身子”: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留守老人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定期体检、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真正实现了在生产生活上互助、在文化娱乐上分享、在情感交流上融入,让留守女性由过去的“看家人”转变成“当家人”,由过去的“管自家”转变成“帮大家”。

脱贫攻坚攻势如潮,驻村工作滴水不漏,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无论是大鱼大肉还是小菜小汤,都不如这春天的山泉让顾峰毓心怀舒畅。端着碗,不说话,头一仰,全喝光,便会觉得血脉早已与山村融通无恙。他愈发坚信:驻守山村,不当一位匆匆的过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